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小额诉讼程序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事纠纷日益增多。而我国司法资源有限性迫切需要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诉讼机制。国外小额诉讼程序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小额诉讼程序提供了法理基础,民事诉讼实践为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小额诉讼程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家事诉讼程序是用来审理和解决婚姻关系纠纷、收养关系纠纷等身份关系案件的诉讼程序。在我国,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在内的所有现行民事法律,都认为身份关系诉讼有其特殊性,并针对其特殊性做了一些规定,但其规定不但分散,还不科学,使得家事诉讼程序在理论上不统一,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因此,我国应当制定专门的家事诉讼程序,对家事诉讼程序的立法模式、适用对象等作出具体规定。这样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治理中道德风险的司法防范机制有两种:一是国家启动的诉讼程序,二是股东启动的民事诉讼程序。由股东启动的民事诉讼程序即股东诉讼,在诉讼主体、诉因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法律对其作了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殊规定。股东诉讼又可分为直接诉讼和间接诉讼,前者主要约束上市公司及其代理人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后者侧重于对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民事司法实践中,一方面,法院滥用自由裁量权,忽视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和权利,造成司法不公和腐败;另一方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规避诉讼义务,影响司法公正.针对上述弊端,本文建议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这对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与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内容之一,其应当以梳理与定位好三方面的基本关系为前提,首先,选择和设定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模式应当以选择和设定庭审程序为模式,以明确审前程序的目的和任务为条件;其次,合理定位法院与当事人在审前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作为配置他们之间在审前程序中诉讼权利义务的根据,最后,科学地技术处理审前程序的原则性规范与灵活性规范的关系,庭前交换证据应当确定为原则规范,交换证据的方法应确定为录活性规范。  相似文献   

6.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诉讼活动,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提起反诉的具体条件未作规定,理论界存在不少争论,笔对于二审程序中能否提出反诉,反诉提出的时间、要求以及反诉与本诉之间是否必须具备牵连性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反映了人作为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存在在他与其周围世界的总体关系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动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时所具有自主性、自觉性以及选择性。在被法律统摄着的现实社会,当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时候,人的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就在社会主体之法权主体地位当中得到了体现。正是凭借这种法权主体地位,在民事诉讼活动当中,当事人也就成为了诉讼程序的主体,其种种程序需求以及由此产的程序利益理所当然地需要得到充分的等重与关怀,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其一系列诉讼权利产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诉的变更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变更之后的诉与原来的诉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应存在关联,诉的变更不会对被告的防御和诉讼的终结造成相当的妨碍与显著迟延,所涉及的新请求应属于旧诉受理法院管辖且不能违反适用诉讼程序的同一性。介绍了诉的变更的程序、时限,并就二审、再审及二审发回复审时诉的变更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我国现行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存在职权主义色彩浓厚等问题。完善现行民事审前程序应从我国法制环境出发,本着司法为民、保证诉讼公平与效率的理念,完善相关立法,建立相关制度,制定相对独立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0.
平等原则是民事司法制度及其方方面面的程序环节维护其合理性,保证其连续性的理论内核,已成为民事诉讼理论界的共识。但对平等原则根据论的认识,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已制约着诉讼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结构中的功能发挥。文章从程序法的视角分析了诉讼平等原则的人性论基础、法治论基础、程序价值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以期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审判实践与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它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适用过程中存在若干冲突性问题。从完善立法、构建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法律体系、对民事案件进行分流以及加强法院的监督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现行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程序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抑或民事诉讼程序,司法实践尚未统一、作者认为它非双方私法上权利平等的合意,它所体现的内容是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主要应受行政法规的支配与约束,对它的司法救济程序应是行政诉讼程序,这也是行政合同作为行政法上的争议排斥其他司法救济途径的唯一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据制度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部成文诉讼法和最高司法机关的相关司法解释。这充分说明我国程序立法的滞后性。通过对国内外证据立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我国应采用单行证据立法模式,分别制定民事、刑事与行政证据法,并保留三大诉讼法中的已有程序性证据制度,最后以《民事证据规定》为例,设计我国民事单行证据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叶,传统的英关对抗制民事诉讼程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的呼声,也有司法体系内部的反省。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法官的角色转变和司法对程序控制的加大。这种变革,不仅使英关法官的传统职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使一直与大陆民事程序完全不同的英关程序机制具有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因而这种变革不可避免地在法律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论中小股东权利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的直接理论来源一是股东平等理论,二是民事诉权理论。中小股东可以通过直接诉讼或者派生诉讼的路径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通过对保护中小股东权利司法程序的合理设置,可以最大范围内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真正体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司法实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就具体的规则而言,应细化禁止诉讼上的权利滥用、禁反言和权利失效三个方面;同时在裁判的具体适用上,特别是防止法官在要件事实上和法律适用实施突袭上,应明确法官与当事人共同从法律与事实两方面对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进行释明。  相似文献   

17.
刘春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2):122-124
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了被害人因犯罪人的行为而受到经济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精神损失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很显然,民法与刑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相互存在着矛盾,该文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虽然中国古代司法隶属于行政,重刑轻民,民事案件基层自理,但在宇宙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皇帝作为最高审判者,确立了逐级上诉、无限审级的完备的民事审级制度。和谐理念下的古代民事审级制度对完善中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设立审级制度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司法独立状况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重要性水平与民事责任形成注册会计师执业跑道上的两条边界,不同的法律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执业导向与利益倾向.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结束了我国证券投资者民事赔偿无门的历史,但从司法实践角度,司法解释中的补充责任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