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蒙 《中国经贸》2009,(18):232-233
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者和生产者的博弈两大方面分析生产者行为,从中探究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郑雪英 《特区经济》2008,(10):144-146
由于食品的信任品特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社会性规制体系可以克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必须重构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性规制体系,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复杂性,使得信息不对称成为现实,客观上导致了逆选择,而且现实市场不是完美的,市场信号也不能有效地把好食品和坏食品准确区分开,消费者会认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较大,这时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以获取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相似文献   

4.
罗俊杰 《乡镇经济》2007,(11):77-80
食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坑人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对市场食品质量的严重不信赖。文章借助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和谐关系产生的经济原因。通过信息经济学若干模型的分析,指出了构建农村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和谐关系的途径,并提出在政策与法律对策上应从建立信息对称的和谐食品消费环境、促进食品产业联盟以提高食品企业声誉、建立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广告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一、电子商务对中间商的影响及关于"直接经济"的争论在传统商务中,中间商起着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作用。首先。中间商为消费者提供着各种信息和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搜索成本和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获取信息的困难,中间商可帮助消费者搜索和评价产品,帮助消费者需求定位和选择产品,并降低消费者的交易风险。其次,中间商为生产者提供消费者偏好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生产者拓展市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它与中间商之间交易的规范,通过集中规模化分  相似文献   

6.
葛敬豪 《北方经济》2002,(12):40-41
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降低社会经济效率的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在房地产、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上假冒名牌、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利用虚假广告掠夺消费省。劣质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撑破了腰包,而优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却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框架,认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应当考察企业融资的相关信息,降低融资市场的“逆向选择”;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则应提高融资管理水平,降低“道德风险”。现阶段政府应首先通过建立地区性的资本市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等手段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文章就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购买各种商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网购食物的潮流也随之而来。然而,网络购物的虚拟性也给很多不良卖家带来了可乘之机,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身体健康。本文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构造网购食品供应链中消费者与网络卖家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了二者在博弈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均衡结果表明要想达到将优质卖家和劣质卖家区分开的目标,必须确保分离均衡的实现。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降低优质卖家传递信号的成本,加大对劣质卖家的处罚力度,同时消费者要增强自身识别劣质卖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群 《北方经济》2010,(3):83-85
一、引言 银行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使得银行业市场失灵现象甚为严重,政府通过提供银行监管,可以缓解不完全竞争所导致的高贷款利率、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有外部性所引发的银行挤兑的蔓延以及监管中的“搭便车”现象,保证银行业安全稳定,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张群 《北方经济》2010,(2):83-85
一、引言 银行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使得银行业市场失灵现象甚为严重,政府通过提供银行监管,可以缓解不完全竞争所导致的高贷款利率、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有外部性所引发的银行挤兑的蔓延以及监管中的"搭便车"现象,保证银行业安全稳定,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次级债形成流程中的各类信息不对称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次级借款人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投资银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设计掠夺性贷款.其次,提出了次级债市场最初由于次级债购买者的信息弱势而存在逆向选择难题,并进而分析了难题的解决途径和评级.再次,就次级债和传统企业债在风险特征上的区别阐述了投资者因信息弱势而受到的误导.最后,分析了次贷经纪商同贷款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欺诈行为以及次级债发行商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成为消费者购物首选。但是,劣质产品、包装失当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往往会产生对于所购商品进行退换货、对不良商家进行举报等行为,这也反向促进了逆向物流的发展。从逆向物流的大数据来看,逆向物流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从大数据方面分析逆向物流存在的经济价值,成为企业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消除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研究市场机制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有效作用。在由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构成的食品安全供应链中,分析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农户与食品加工企业的博弈行为,得出了食品加工企业对农户进行监管的条件,以及农户按照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的可追溯食品契约进行生产的激励措施,并给出了政府在可追溯制度实施中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激励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着眼,通过将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使用者类比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各交易主体的行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使用者在逆向选择条件下交易价格契约的决定进行探讨,揭示了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使用者交易价格契约的设计与选择,最后从逆向选择角度对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的农产品质量信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本文通过简单的数理模型分析,认为组织的建立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促使质量信号更好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产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不同形式的经济组织对于农产品质量信号传递亦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食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本文从有无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对食品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在无政府监管情况下,企业生产劣质产品,消费者以低价购买劣质商品;而在政府监管下,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概率降低,因此,在食品市场中,政府应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高燕妮  周山 《特区经济》2007,224(9):256-257
政府经济行为与私有部门中的经济行为一样广泛地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等原因,政府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政府经济行为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代理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代理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思路,以保证政府经济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闭环生态产业链运行的关键在于政府监管和以生产者为主导的产业链各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决定了生产者履责行为的至关重要性。政府管理部门与生产者之间的监管与被监管行为策略,直接影响双方收益和产业生态化效率。考虑双方期望行为与实际行为的差异对其收益的影响,引入收益修正函数,以解决博弈策略分析中的奇异解问题,更为科学合理地揭示了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行为博弈策略特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选择最适度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概率,生产者也应选择最适度的按照闭环生态产业链运行的内在要求努力工作程度和工作概率,将有利于推动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它的快速发展带来便捷效率的同时,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等原因,信息不对称更易带来电子商务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电子商务的"柠檬市场"。从第三方机制入手,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设计机制来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志红 《特区经济》2011,(6):298-299
技术引进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本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随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技术引进过程中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本文对技术引进中逆向选择引起技术引进国社会福利变化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信息对称条件下技术引进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