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关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明晰性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土地立法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的规定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着力点不在于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而在于完善土地所有权内涵和使用权内涵及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规定;规范政府征用集体土地的行为;加强执法,减少社会强势利益集团对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的侵占,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集体所有制中,土地产权权利束被分解,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即使在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使用权可转让的现实背景下,农户也只享有部分处分权,其余部分归村集体和国家享有,这事实上决定了农村土地改革的走向.将土地所有权归国家,部分处分权归个人将有可能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最现实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1.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必须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承包权农户所有基础上。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能够在土地市场上流动的只能是土地的使用权,因而不同于土地私有基础上的所有权转移。不仅如此,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也不能动摇业已被广大农民接受的农户土地承包权。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主要归功于农户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农民最担心的也是改变这一利益配置格局。为此,必须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2.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形式应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到目前为止,各地…  相似文献   

4.
农村十年改革,实行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平均占有和使用的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动,由于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使用权的内容、界限、法律形式等都不明确,使一些农民为了获得短期的高效益,对土地采取了掠夺式经营,出现了“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现象,他们重化肥轻有机肥,使有机肥施用量越来越小,化肥投入量越来越大,土壤越来越板结,有效养分含量越来越少,投入产出率越来越低,即使土地理化性质和农作物生态环境越  相似文献   

5.
张旭东 《生产力研究》2003,(1):21-22,25
明确农地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使人治封闭静态的土地资源在法治开放的市场流动中增值 ,通过农户承包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必然会涉及到国有土地资产的处置问题,而这项工作对于明晰国有土地产权关系,显化国有土地资产价值,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几种方式l.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处置国有土地资产,是指将改制前国有企业所行使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新企业,由新企业向国家一次性交付受让金的行为。这种处置方式有利于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而且在土地出让期届满时国家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及其土地上的附着物,重新进行新一轮的出让,从而保证了…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一种公共财产权形式,法律上称为全民所有制。除少数归集体所有的土地之外,其他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所有。土地真正的使用者只能获得某一段时期的用益物权,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生活的单位和个人只有从40到70年不等的使用权。往往在土壤污染的状况被揭发出来之时,土壤使用权人已经不复存在或换作他人。如此一来,土地的所有权往往与地上的企业相分离,造成污染的企业只在使用权的范围内尽到管理义务。政府的角色是监管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以及土地的所有权代行人;而企业只是土地的直接使用者。以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整治费用之巨大,远超过一般企业的承受能力。因而,单纯地通过污染者负担原则来要求造成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地金融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农地金融是以土地作为抵押品的资金融通。它以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抵押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使农民便利地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解决土地经营者的资金短缺,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地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体制,涉及到两种制度安排:农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所谓农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用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及其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产权与所有权存在着理论上的差异与融合性,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在基本内涵上存在区隔.而在我国,房地产产权的应然内核与所有权不做区分使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房地产产权冲突出现.文章在分析了房地产产权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主体差异下,以及房屋所有权的永久性和土地使用权的期限性矛盾下的房地产产权冲突,总结了几点当前现实条件下,我国房地产产权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平和效率博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剖析了其缺陷,评述了国内关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各派的观点,笔者较倾向于"土地所有权公有,使用权私有"的主张,并提出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立法,用法律手段规范国家权能,保障农户权益,从而达到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一、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农户外部入手,不触动农户的承包经营权,通过社会化服务、区域化种植等办法,扩大农户的外部经营规模。另一条是从农户内部入手,在那些条件具备(最根本的一条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稳定转入非农产业,60%以上的农户收入稳定来自非农产业)的地方,通过“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促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和流转集中,进而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中必须本着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土…  相似文献   

12.
闫月岭 《经济师》2008,(3):223-224
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允许土地产权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流转给予规范。土地产权制度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法权关系。但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国家在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应一并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纸上所设的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和租赁经营权等他项权利。否则,农地产权的结构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改革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将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从70年代末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的分离,把农村土地按人口或人劳,优劣远近搭配平均发包给农户。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不再直接经营土地,经营使用权划归农民家庭所有,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使用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但是,这种按人均包、分散经营和无偿使用的农地政策,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建设日渐集中到村镇建设的微观层面,同时耕地大量减少,土地制度及农地制度成为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进行了相关综述的梳理,界定了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相关研究领域、范围以及主要关注的问题。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高度影响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土地制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农村土地制度,即农地制度。中国理论界关于农地制度的主体性构建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使用权流转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使用权确定给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土地使用者经国家依法划拨、出让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过依法转让、继承、接受地上建筑物等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可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扣作为资产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内涵是将土地上的各种权属分离开来.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框架下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是对。一定范围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一、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所有权关系是土地制度的基础,围绕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而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形成的一切经济关系,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土地所有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上的体现,一是经济上的体现。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及经济制度的反映。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城市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这就从法律角度明确界定了土地所有权关系,并且这种界定具有强制性和不变性。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制度.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关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明确农户土地承包权的财产权性质,为农地金融制度奠定法律保障。现行的相关法律也亟须修订和完善,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除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外,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将以耕地为主的农地承包权排除在《担保法》之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更是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一种法律束缚,与现行的《土地承包法》宗旨相抵触,所以应尽早对《担保法》加以修订,使之与其他法律相协调配套,健全完善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法律环境。2.…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王凯伦 《经济纵横》1993,(12):53-55,62
<正> 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历次农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基础与核心。取得举世瞩目成果的农村改革,正是通过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土地的产出率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管理和使用中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显现。突出的问题有:(1) 土地所有权在实践中的模糊化,导致对土地的管理不力。耕地被随意占用,土地肥力受损,水利设施老化现象十分普遍;(2) 农户通过家庭承包获得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尚不稳定,承包的时效性还缺乏制度保证,因此农民对耕地缺乏长期投资的热情;(3) 部分地方土地的经营规模细碎狭小,妨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统一,限制了农村经济基础的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应在于使用权代理所有权的制度创新,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土地的有效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