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全球正密切关注次贷危机是否会使美国经济在2008年衰退,并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本文旨在测算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索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以确保中国经济达到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2.
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加10万亿新增信贷的组合拳一举成功,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危机的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8%的增长全球瞩目,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更是倍受关注.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的<2010年全球风险报告>,把中国经济的硬着陆放在全球三大风险之首.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中国经济2010年确实存在国内外的不稳定的因素,经济增长也存在许多变数,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保持更平稳更平衡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3.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9%,中国经济以其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令全球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却日益受到质疑,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本文则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观点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国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地位,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美经济的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占全球的一半,[1]中国生产商和美国消费者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2]双方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很大。美国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整、中美间的经贸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乃至对世界经济都影响重大。1.美国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收支赤字使全球经济走上了一条难以持续发展而且是危险的道路:美国是一个借贷消费的失衡结构,中国是一个高速投资和生产的失衡结构,两者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6.
王斐 《北方经济》2009,(9):45-46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中国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减缓.CPI也连续回落.且预计将会继续下行.所以,此时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的,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中国经济就可能持续高速增长.文章就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喆 《科技和产业》2004,4(2):48-49
<正> 中田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占当年全球经济增长的15%。在全球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长中中国占了60%。工业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2002年总共消耗了占全球当年消耗锌的24%,铁矿石的28%,铜矿的17%以及不锈钢的23%。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使得中国逐渐由  相似文献   

10.
《环球财经》2014,(11):17-17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显示,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美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4万亿美元,而中国则将达到了17.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被第一”之余,也有人提出质疑,中国的飞速增长对全球经济能有多大好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近日发表研究成果,全面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