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熵值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质量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高质量城镇化地区、较高质量城镇化地区、中等质量城镇化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针对辽宁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究和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结合大地伦理观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理解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基础上,运用耦合分析工具,从中部地区整体和域内各省份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10—2016年七个时间节点对中部地区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处在拮抗阶段,且耦合度值近年来处于停滞不前阶段;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基本符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整体处于中耦合协调阶段;但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耦合协调度、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状况可以将中部各省份的耦合格局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刻不容缓,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思维来引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发育程度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低,农村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建设,应加快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和动力支撑;发展教育,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整个陕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该地区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增加,给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针对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技能等问题,提出了陕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的基本思路,即开展分类培训,包括对生存技能的培训,对发展技能的培训,对创业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生态治理是陕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生态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提,而产业发展又可巩固和扩展生态治理的成果.两者需协调推进。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的特殊性就在于资源富集和生态脆弱同在.这要求其产业发展既不能是以能源开发为核心的资源主导型,也不能是脱离开农畜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技术带动型。研究表明.陕北地区应该而且能够发展宽泛意义上的农畜产业集群,而后再形成新型农畜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唯一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地区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扶持范围.本文以湖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胁迫效应的实证分析,对该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生态保护视角提出实现城镇化科学、高效发展的合理建议,以期为湖南民族地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2007-2019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效率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服务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比重扩大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呈倒"U"型,对新型城镇化效率、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均为正,消费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此外,生产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提升中部的新型城镇化效率,对东部和西部的新型城镇化有促进作用.社会服务性支出比重扩大对西部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为负,对东部和中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消费性支出比重扩大不利于提高东部和中部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因此,要明确地方公共财政支持重点,科学界定公共财政支出的边界与权限,加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管理,促进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满足人们出行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交通建设规模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需要加强桥梁隧道工程建设,这对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管控对策.本文主要是对桥梁隧道路面结构、管理和控制桥梁隧道路面施工质量的有效对策两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民生、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布差异,且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在三大类型间没有变化而在组内变化明显;江苏省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共同决定的,但贡献作用大小各异,且它们之间并不都存在对应的相关关系。同时,针对测评结果指出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进行城镇化建设,并因地制宜地给予各个城市分类指导,以使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包含26个基本指标的"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从人口、消费、教育、就业等八大方面测度了甘肃省"人的"城镇化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甘肃省"人的"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较低,东南部地市间发展较为相似,城镇化差距较小,但发展质量总体低于西北部地区。产业经济与人文教育是决定当前"人的"城镇化质量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人口持续、劳动就业以及人居环境的影响效果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冯娟  蒋团标 《技术经济》2017,36(12):79-85
构建了地区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2011—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仍然存在;经济区的城镇化质量滞后问题已明显改善,但是经济区内各地级市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应从适当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品质提升、构筑区域一体格局入手,显著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创新驱动"视角出发,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层面构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同时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和协整检验,揭示创新驱动影响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该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进行测算,并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响应的动态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湘西自治州目前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主,且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演变过程表现出良好的耦合态势,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皆呈现出各自变化的特征;2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响应主要为压力响应和保护响应,状态响应并不明显;3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冲击作用都从负向效应转向正向效应,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持持续的正向效应,在目前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远大于生态环境对其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体系,将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然后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各细分后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科学教育城镇化,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而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编辑手记     
正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是我国长期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本期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栏目,平新乔、赵维根据我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比较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引进外资的状况,进而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吸引外资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陈强等人以城市发展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梳理了国内外的主要相关研究,进而对未来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的趋势作出了研判。孙勇、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空气质量和城镇化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全民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对全国城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结果和按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测度的全国73个主要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通过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二者的协调度,对73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2)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优于中西部地区,73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匹配良好;(3)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水平处于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京津冀地区为圆心的环状分布,越接近圆心协调度越差;(4)空气质量指数和城镇化质量指数相关关系不强,7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匹配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与一般城市地区不同,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城镇化效率、城市联系等7个方面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化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的角度得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排在3大城市群地区的首位,山东半岛城市群次之,辽中南城市群最后,并分析各个子系统及城市群中所包含的城市对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扩展了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国以及区域层面上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增加了对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发展的相关对策:适当控制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积极探索低碳城镇化发展模式,培养市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优化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