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要知情明“事理”。当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国有企业职工原有的优越感、保险感不复存在,“铁饭碗”成了“泥饭碗”,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改革内部运行饥制、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企业只有采取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下岗的职工要理解企业的难处,谅解企业的做法。要知道,下岗一是为了把过分集中的生产力进行分流,让一些有能力、有技术的能人进行再就业,使其充分施展自己  相似文献   

2.
近一段时间,常听到“工人助理”一说。乍一听,还以为是一种新的职称,到企业采访,才知是对下岗就业职工的戏称。再就业职工何以被叫作“工人助理’肝是因为一些企业对他们的不平等待遇。据一些下岗再就业职工反映,有的企业总是以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有着同等的学历,同样的技术,再就业职工平的是别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险活;付出了同等的劳动,做出了同等的贡献,工资、奖金要比其他职工少一半。劳保、福利也要次人一等,尤其是评先。选模、进修、提干更不见份。甚至有少数企业竟然规定再就业职工五年内不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培养,把…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既要对下岗职工怀有深厚的感情,又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这是再就业工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努力把“情”和“理”有机结合,促进再就业工作。一、对下岗待工职工一定要满腔热情再就业工程的“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下岗待工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他们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又服从领导,接受了下岗的安排。广大职工尤其是党、团员、生产骨干、积极分子,过去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现在他们又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4.
产权制度改革,产品结构调整,免不了要做到人员分流,部分职工下岗。对此,多数企业都能以认真的态度,负责的精神,谨慎的做法,做到合理地分流,有计划地下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职工下岗的分流中,操作不规范,既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又伤害了职工的感情,应当引起重视。一足下岗下指标。某些主管部门和机关仍以计划经济时期的“婆婆”自居,干涉企业的改制。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法,既不了解企业的情况,也不征求企业的意见,直接下达企业职工下岗指标。这家企业下100,那家企业走SOo红头文件,“圣命”难违,…  相似文献   

5.
下岗不离厂 转岗再贡献──无锡化工集团以发展促进再就业杨志宏,刘恩长无锡化工集团公司高举“发展是硬道理”大旗,采取“下岗不离厂,转岗再贡献”措施,不把(企业)困难转嫁给职工,不把职工推向社会。到今年8月下旬,这个有3000多名员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没有...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职工面对减员分流、下岗再就业感到茫然无措,致使多数企业职工队伍中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在企业实施“人心工程”,是团结凝聚职工队伍,带领职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推动企业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 一、“人心工程”是以职工为主体,充分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暖心工程和聚心工程 在改革过程中,国企的职工观念难以转变,等、靠、要思想严重。当改革深入发展,为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触及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深层领域的矛盾时,许多职工仍然抱着陈旧观念和悲观情绪。心里头总是有一…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国企职工下岗,农民进城上岗”的消息时有报道。究其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练旧观念,成为一些职工再就业的严重障碍。例如,前些年下岗的许多职工,至今还一心盯着国有企事业单位,宁肯失业也不愿到个体、私营等非国有企业工作;有的职工已下岗几年了,至今还在犹豫、观望,对一些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机会避而远之;  相似文献   

8.
随着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和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一定时期内下岗、转岗职工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多,就业压力必然会更大,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广大政工干部对这种形势要有足够的估计,要有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建“再就业工程”的思想准备和信心。政工部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优秀的政工干部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握动态,研究对策。一方面下岗职工自己要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联合其他下岗职工创办经济实体或社会服务机构,要敢于闯,敢于试,敢于向“下岗”挑战。另一方面,企业政工部门要乐于为下岗职工当“红…  相似文献   

9.
从日前情况看,人们对改革特别是下岗分流的种种疑惑和错误理解,已逐步升格为阻碍改革推进的顽固的“人的障碍”。因此,在下岗分流的改革教育中,找们要着重引导职工走出五个思想误区:第一,走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下岗分流就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的误区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部分职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偏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而在新的条件下,遇到新的问题又“回潮”。走出这个认识误区,至少要引导职工从两个层次进行思考:第一个层次,下岗分流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第二个层次,人员过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职工特别是国有单位职工下岗、失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它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现阶段的职工下岗、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下岗、失业人员已经达到1500多万。今后几年这支队伍每年还会增加几百万人。二是涉及面广。前些年下岗、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现在不仅扩大到了所有国有企业,而且也扩大到了其他类型的企业;不仅政府机构正下岗分流,而且事业单位也会紧随其后。三是持速时间长。如果从80年代末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已进入攻坚阶级,买方市场在毫不留情地威胁着企业的形势下,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企业采取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待岗、转岗和下岗的人员日渐增多,职工普遍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下岗”对企业的干部职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面对下岗,怨天尤人者有之,无所适从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如何对待下岗,这是每个职工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工作的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下岗”。所谓精神“下岗”,就是指斗志的丧失、热情的减退、气势的低落。有的人由于对下岗缺乏正确认识和思想准备,自己一旦下岗,就牢骚满腹,情绪消沉,四顾茫茫,看不到路在何方,精神处于极度低落状态。他们在工作下岗的同时,精神也跟着下了岗。有的人工作没下岗,精神却先“下岗”了。他们不是把下岗的压力化作工…  相似文献   

13.
按:下岗、分流、再就业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敢闯、敢试、敢碰硬,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下岗分流职工心态──坚信中有忧虑。大多数职工对进行分离分流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减人增效的态度是积极的。许多职工认为减员分流的措施势在必行,否则企业生存和发展就没有出路。也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对下岗分流能否取得成效感到茫然。有的职工认为,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冗员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一线与二、三线比例失调是主要的,减员分流重…  相似文献   

14.
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职工的心,需要精心组织,缜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混乱,阻碍企业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为了推动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中原油田采取了一系列的除“压”减“震”措施。首先是更新观念,营造再就业的良好氛围。油田通过...  相似文献   

15.
光强 《车间管理》1998,(4):14-14
当前,部分职工下岗、减员增效已成为企业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很多企业努力实践、不断探索,采取积极可行的办法,然而,也有一些企业的下岗工作却走了样、变了味,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6.
1.国有企业职工存在着补偿问题。国有企业职工原来是终身制的,现在下岗了,就有一个补偿的问题。职工补偿了,农民补偿不补偿?国有企业补偿了,非国有企业补偿不补偿?隐性失业可能就是一种补偿办法。因此,职工只要下岗身份,而不愿要失业身份,因为失业后国家给的“补偿”就没有了。2.现在提出减员增效,减员是否真的可以增效?如果企业的体制不规范,下岗失业也不规范,结果就只能是能人走了,不能干的留下了。因此,只要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留下能人的机制,减员不一定就能增效。3.中国人口众多,国有企业减员后,人到哪里去?从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唐山建设集团公司有45名职工下岗。那时候,既没有“减员增效”的宣传,也没有“下岗分流”的措施和方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45名职工便失去了自己在国有企业享受的一切待遇和身份。这在他们的心中引起的震  相似文献   

18.
提高自身素质避免下岗失业向锡林下岗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亏损、停产或倒闭,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等,都可能造成职工下岗,这些可归结为客观原因。除此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职工的下岗是由自身因素造成的,这可归结为主观原因。如果说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9.
大凤 《广西电业》2005,(6):73-73
某国有企业以一本名为《没有任何借口》的书作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让职工人手一册,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考核”职工,“诫勉”职工,没有任何理由就处罚职工;稍有不满,则以“下岗”威胁职工……  相似文献   

20.
大庆石油管理局作为全国第一大企业,随着原油可采储量的递减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多油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走“以产定人,减员增效”的路子。但是“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是企业改革攻坚的关键和敏感问题。从表面上看,问题在于职工多岗位少,但实际上油田各单位既存在职工富余没活干的问题,也存在有活外人干的现象。从我们农工商联合公司的情况来看,各个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富余。全公司在册职工2923人,富余人员近400人,占1/7左右,其中已有193人下岗、待岗。与此同时,各单位还雇有大量的外部劳务工。据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