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河南省现今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河南省经济飞速发展,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一跃成为全国第五名,高速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剖析河南产省业结构的演进历程,把握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内在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河南省产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曾对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粮食产量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产业结构及其效益一直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的计量方法,对1978—200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并且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和全国作比较。二十多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演化趋势为:三次产业结构整体来说趋于良性发展,但是和全国及东部相比结构还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正聚焦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四个强省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有需求和市场、有经济支撑、有产业发展基础、有区位和资源优势、有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发展健康产业、构建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交通运输枢纽,具有较强的资源支撑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近年来,河南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朝着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5.
宏观/动向     
《商周刊》2011,(10):20-20
广东成为人口第一大省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广东省常住人口达到10430313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9%,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排在全国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南省。  相似文献   

6.
乔虹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12-113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河南经济腾飞的唯一出路。河南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完善政策机制,加快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经济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着力提高工业经济中低碳产业比重、着力发展低碳农业、着力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等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颜程  葛乃旭 《当代经济》2011,(17):82-84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占有重要位置,分析山东省的发展力对于促进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上分别剖析了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崔书会 《经济研究导刊》2013,(23):114-115,119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近年来各地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为主动力源的产业不断转移。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省产业结构目前是否合理,如何抓住机会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省的经济竞争力成为重要的课题。以河南省产业结构为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河南省必须继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第二、三产业结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河南省向后工业化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建设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对加速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在归纳总结产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点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河南省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概况 在我国,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占传统产业总量的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就应当是以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同样,浙江制造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而且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出现。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的主体,在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分别占97.1%和95.3%,制造业的比重之高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大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5.7个百分点。2002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浙江省工业经济面临转碰升级,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而航天系统在长期发展中累积彤成了大量高新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3.
进入本世纪,中国工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依旧不断加强,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二产业能否快速良性发展,对解决就业压力。提高人均收入,支持和带动第一、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作用巨大。以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和统计年鉴为依据,对河南省第二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以其对指导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贸实践》2008,(3):8-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工业创新步伐,推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创新推动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创新、深化制度和管理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创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工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纵观河南省工业发展历程,显示出自2002年来,河南省工业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虽然河南省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装备制造业也开始出现上升态势,但与其他省市相比,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能力弱,亟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不断积极吸引外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却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并且对西部地区、中部部分地区等中国欠发达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还不甚明确.本文以中国农业大省河南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与FDI的发展现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7.
高建雨 《经济论坛》1997,(17):21-22
河北省农机行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构想高建雨一、河北省已成为全国农机大省河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随着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广大农民群众生产性投资意识的增强,正日益成为全国农机大省。1.农机工业稳步发展。据1995年统计,全省主要农...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攻坚时期,是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工业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措施,是加快推进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总的要求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加快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在工作中,尤...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南省建筑产业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河南省建筑产业结构偏离状况和竞争力偏离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较快,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建筑安装细分市场的发展缓慢是阻碍河南省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分析,提出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和拓展建筑安装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