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居民企业储蓄率较高.由此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以顺差为主.同时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也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庞大,外汇占款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现实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如何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不合理的高增长储蓄率.同时,对储蓄率与货币供应量和我国贸易净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2000—2021年的省级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促进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同时降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两端极化”特征,且这一调整过程随着老龄化加剧呈现倒U形趋势。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的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方向与全国样本一致且更敏感;南部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大西南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进一步门槛检验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特征,且表现出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非农收入的差距也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现状各不相同,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造成非农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市场化、城镇化、城镇就业结构、地方财政支出等方面,利用1998-2005年面板数据,来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区域差异成因进行panel data模型检验.  相似文献   

4.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视角出发,在界定创意产业行业范围基础上,选取2008-2017年我国大陆各省市区的统计数据,分析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之间呈显著的"U形"关系,创意企业的集中分布先是不利于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地区经济会随着创意企业的进一步集中入驻而增长。此外,上一期的区域经济规模、贸易规模、人均消费支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也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发现,从鼓励创意企业集中分布、引导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扩大周边地区贸易往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4个方面对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两次人口红利与高储蓄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引入代际因子的OLG模型进行定性判断,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预期寿命、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期寿命增加可以显著提升居民储蓄率;少儿抚养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居民储蓄率,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可以促进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在不同的门槛内,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系数大小均发生了变化。由此得出“老龄化”与“少子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存在异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微观数据及其宏观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论的宏观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分析相关文献以及考察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根据有关历史数据以及预测的资料,就我国能源消耗过程中碳排放趋势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均C和CO2排放量均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其没能有效解决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量之间的关系向着倒“U”趋势转化。  相似文献   

9.
于洋 《城市问题》2011,(5):12-17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结合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采用1990-2008年我国相关数据,对三类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与人均GDP、商品进出口总额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随着我国人均GDP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而对外贸易比人均GDP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的高储蓄与高房价是两个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一些学者认为高房价导致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推高了中国大陆的储蓄率,这种观点既违背了传统的财富效应,也与国际经验相悖。基于2000年至2012年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居民储蓄的变动只能解释我国总储蓄上升的35%。进一步利用我国大陆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静态、动态、空间面板、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房价的上升会提升居民储蓄的说法无法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1990~2010年教育对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计量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临界点的左侧,现阶段平均受教育年限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教育基尼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呈"U形"曲线关系,由于处于临界点左侧,教育基尼系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于不同区域来讲,曲线的临界点有所差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存在差异性,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则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数据》2003,(6):19-20
"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某一人口群体受教育状况的两个指标."文盲率"是结构指标,反映的是教育普及状况;"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强度指标,反映的是人口受教育的总体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的文盲率大幅度降低,"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教育事业发展和国民素质分析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如何准确定义"人均受教育年限",明确其计算方法,也日益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富裕家庭将把大部分消费支出花费在交通、通信、娱乐和教育等商品类别上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可能演变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增长将经历两个阶段。在近期,消费增长将主要受人均收入提高和人口增长推动。在长期,消费增长将由于储蓄率温和增长得到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中,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大于人均收入差异,但是省际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小于人均教育支出差异。城乡之间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与教育支出差异几乎同步,并呈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居民的人均教育支出差异扩大主要源于不同层次教育的分布差异在城乡之间十分显著。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支出,省际间人均教育支出的差异则得到了改善。而加上其他各类教育支出后,省际间人均教育支出的差异又有所扩大。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应担负起调节区域间和城乡之间教育支出差异的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一、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从内涵上讲,人口质量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索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因此我们以文化教育水平作评价人口质量的重点,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核心指标来评估人口素质。人均受教育年限是以各种文化程度人数所占的比重为权数对其所受教育年限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根据现行统计方法,文盲半文盲计为0年,小学计为6年,初中计为9年,高中(含中专)计为12年,大学(大专及以上)计为16年。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二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对经济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中国1998~2007年期间六类区域污染指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区域污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污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与人均GDP之闻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选择外出劳动力占本村总人口的比例作为"人口流动规模"的一个替代变量,外出劳动力预期收入差距、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本村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和人均政府投资总额四个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为负,与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具有相反的意义.笔者对八位"革命前辈"故乡村的调查发现,由于受政治"名人"效应的影响,样本村庄人均政府投资总额对人口流动规模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革命前辈"故乡村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政治资源,以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产业集聚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之间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有所改观,但在房价收入比方面地区差异依然较为明显,东中部地区居民面临的住房压力较大;产业集聚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产业集聚初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当产业集聚达到临界值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的二次项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产业集聚开始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起反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就业人员工资、环境污染情况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而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6,(2):40-42
文章从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采用1994-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GLS估计方法,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变化在地区固定效应下不存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造成这一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民生     
《数据》2006,(9):6-7
北京市1—7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4%,北京市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3年,上半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05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