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样是基于对人、对自由的深情关怀,对发展中国家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阿马蒂亚·森与卡尔·马克思之间,如此相似,却也各有持重。两者最终都把目标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个人自由成为了“自由联合体”或社会的承诺。但是,森与马克思之间,人与自由,和谐发展何以可能,社会又如何承诺个人自由与发展,其侧重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此研究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相对于"抽象的个人"而言。它与"实践""、物质"、"感性"等范畴联系,不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也不是以各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中去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当代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到现代的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都体现着哲学与人的存在的联系是内在的和必然的,任何哲学都不是自给自足、超然的、与人无涉的超然的范畴体系,如何理解人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深入分析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分析,达到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周楠 《魅力中国》2014,(10):269-271
“斗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国际背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弱势地位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客观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现实合理性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是中共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理论依据,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其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依据。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和谐与斗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齐芸 《西部大开发》2009,(11):48-4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福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原则,在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以及发展模式等基本问题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发挥以人为本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都发端于西方近代哲学趋于终结的大背景下,二者有着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但是,西方现代哲学力图推翻传统哲学的一切思想,否定传统哲学知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试图开辟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全新的思想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和人的健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变社会不合理状况的动力和手段。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真正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文章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的思维方式变革进行比较,认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变革才是一场真正的思维方式变革,是一场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8.
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既需要科学的哲学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历史实践条件。近代哲学世界观的非科学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使得人类的这一目标无法实现。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当代工人阶级的实践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选择作为哲学范畴,首先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它不同于实践,但又以实践为基础,这种行为既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实践过程。马克思着眼于现实,使"选择"从"现实的个人"那里获得原初的规定和源头活水,把现实的个人确定为历史的出发点,把神秘的历史复归于无数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基于实践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将实践与选择的关系概括为:实践是人选择的在世方式。这种说法不仅是基于实践哲学的立场,同时也包含了生存论或存在论的意蕴。选择与责任密不可分:选择的同时就意味着主体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自由对主体来说,又表现为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无论哪种自由都同时意味着责任,即主体的社会存在与选择内在的包含了选择的社会责任之度。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既有传统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合理思想,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观,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奇 《发展》2011,(4):7-10
“留守家庭”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可能还将持续几代人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的质量。而如果“留守家庭”频频“后院起火”,变成了“问题家庭”。不仅是农民难以承受之重,更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2.
卜维乐 《发展》2010,(5):70-71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的哲学总结;既是关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历史选择。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追求人与社会的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从抽象普遍的"人"或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人,这在根本上采取的是观物而非观人的方式。这不仅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而且将导致对个人丰富性的遮蔽和抹杀。马克思对现实个人实践活动的奠基和凸显,消解了这种从抽象的"人"、人的本质来理解人和社会历史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4.
田晓婷 《魅力中国》2014,(24):231-23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这是一种革命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理论,它在直面社会历史现实中彰显着自己的创造力和价值,成为诸多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而且从社会实践出发,对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回答,指明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雷蕾  王志华  李会忠 《魅力中国》2010,(35):377-37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一“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秀丽 《理论观察》2007,1(2):17-18
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它的形成和确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相联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包含并发挥了“历史决定论”、“生产力论”、“人民主体”理论等历史唯物论;坚持并弘扬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论”、“系统论”和“矛盾论”等历史辩论法;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的论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既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私有财产”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根红线,通过对“私有财产”概念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而且有助于理解1844年以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并通过对私有财产本质的批判来论证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上。马克思入的发展思想是建基于自己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区别于以往思想家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所指的人是以实践为标志的现实的入,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同时还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即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可概括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然、社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人本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