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紧扣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充分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利益分配和城乡二元制度等诸多问题,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主体的组织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优化、治理关系的整合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维度进行探究,阐明旅游参与实现多维“乡村性”价值回归的“三风”治理模式,并构建旅游影响下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以此为理论框架对共同富裕的赋能过程进行解构,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为例,对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进行演绎。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机制解构与案例分析,表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更应注重乡村生态宜居的长效发展,突出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相统一,并发挥乡村资源利用与人才利用的双重效应,提供一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陈娟 《发展》2022,(4):8-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多次强调要坚持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和模式的创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综合有效治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直面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治理缺位”和“治理失序”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积淀为底蕴,秉持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基本主张,创新性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基层治理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目标及如何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相结合的主旨贯穿始终。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国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聚焦数字乡村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旨在厘清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系统梳理国家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政策对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进行阐释。从财富创造效应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培育智慧农民等角度促进农村财富积累,起到了“做大蛋糕”的作用。从普惠共享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资源普惠效应和网络共享效应助力农村的普惠共享,起到了“分好蛋糕”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数字化财富创造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力较弱、农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鸿沟依然突出、数字技术的产业融合效应较弱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发展集体经济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尽管共同富裕目标的“终点线”一致,但城市与农村的“起跑线”差距甚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其组织成员共同富裕的一种经济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公共产权为基础,构成了要素流动和利益分配模式的农村经济治理秩序。本文基于524个村(社区)调查视角,探讨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治理领导机制、载体机制、运行机制、制衡机制、经营机制等在内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试图充分挖掘与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组织动员和示范带动方面的巨大潜力,以期对激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实现乡村善治必须立足国情特点,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村治理体系。因此从自治、法治与德治三个层面就如何实现"三治融合",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实现民意、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最终达成乡村社会的善治,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廖成中  翟坤周  毛磊 《改革》2023,(12):113-127
进入数字文明时代,数据业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要素和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资源,基于“数据治理”的数字能力建设构成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当前,相对于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步伐,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良政善治”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敏捷高效治理的进程相对滞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优化乡村治理“秩序”,亟须实现从既有研究突出“技术重构乡村”到“数据治理乡村”的前提构设情景转换,建构基于“功能—场景—路径”耦合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新范式。对此,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突破传统治理方式的弊端,更要立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超越纯粹“数字技术主义”的认识迷误,在“数据”的精准化、图像化、具象化层面重塑“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复合化价值功能,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重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具象化运用场景,在主体、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重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集成化赋能路径,以此摆脱“数字技术”驱动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功能“模糊”、场景“悬浮”、路径“排异”以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消灭,我国反贫困治理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本文以青海省海东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海东市反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重点探究反贫困治理进程中出现的高原气候下经济作物产量较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大、反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等困境。在分析论证基础上,研究发现建构海东市反贫困治理的关键进路在于种植和培育适应高原气候的特色农产品,利用政府“好政策”激励农民就地创业,提升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增强乡村特色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本文研究对于持续巩固海东市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反弹、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丰富市域反贫困治理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指向的“治理逻辑”效能的提升。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行政主导的供需错位、文化扶持的只“送”不“种”、责任主体不清下的主位缺位和文化资源开发下的价值悬置等问题,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着眼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和提高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供给旨向回归、以文化机制创新驱动公共文化再生产、以多元主体参与锻造协同治理模式、以产品价值定位实现公共价值共享。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广大无特殊优势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而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制衡机制是影响治理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文章通过比较西安乡村治理创新模式的异同,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动态刻画出不同类型乡村地区的治理特点,更利于西安乡村治理实践的进一步创新,以便于做出更切合西安实际的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王艳 《理论观察》2023,(8):16-19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方向。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乡村振兴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乡村振兴要从长远考虑,整合农村地区现有资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加速城乡要素流动,为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唯有增强乡村振兴的持久力和耐力,才能更接近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志愿服务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形式。目前乡村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化、组织临时化、管理行政化,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文章认为建立乡村志愿服务发展长效机制需要在明确志愿服务定位、打好制度基础、推动项目式运行、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重点,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软件以及中国知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模块,对中国知网收录的82篇乡村治理现代化核心期刊文章进行分析,从发文量、发文机构、合作作者、关键词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脉络。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有影响力的新热点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的新发展,同时也预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蓬勃发展的前景。今后的研究要加强团队间的交流和跨领域的合作,扎根乡村社会事实,研究出具有前瞻性的成果,从而指导巩固乡村治理现代化,并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理应将国家审计的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效能,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文章一方面通过引入“共同富裕”这一视角,实现“乡村振兴项目绩效审计”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对接;另一方面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实现“发展性、共享性、持续性”与“5E”绩效审计的理论对接。为避免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观判断的误差,综合采用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以及特征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测度,并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乡村振兴项目进行评价,以期为各级政府提供相应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参考以及评价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更加憧憬,而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为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文章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讨论,阐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黑龙江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挑战,将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具体任务、发展特点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对接,提出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所提及,其中有一条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海南城乡人均差异较大,而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这些原因都将会阻碍海南省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海南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适应海南的经济发展。为此,海南省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石,着手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此达到海南省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如何促进海南共同富裕,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绘就乡村生态振兴的壮丽蓝图。二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双向赋能,内在耦合。在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福建省各地积极探索“绿盈乡村”发展模式,在复兴乡村生态文脉、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及畅通生态致富门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淡薄、共建行动迟缓、产品供给不足及制度亟待健全等问题。通过分析福建省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从理念培育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乡村生态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捷 《北方经济》2023,(2):13-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数字化乡村治理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内容,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数字化乡村治理出现了较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破解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结合国内数字化乡村治理的一般模式,也需要围绕治理思路、价值取向、具体机理等主要内容,开展中国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思路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实践上理解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新内涵,加快数字化综合创新平台等新基建建设应用,推进新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政府职能流程优化,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李双奎  张越 《发展》2016,(8):44-4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将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目标.“治理”作为公共行政学界重要理念之一,由此广泛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并成为热议话题.西北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及其资源问题与之紧密相连,实则是治理理念之下的一个局部——乡村治理既从地域上缩小了治理的范围,同时也从主体上做出了具体要求.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作为治理主体的乡级政府及村委会、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需要哪些资源来实行治理,以及在各种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良性协作从而努力达到“善治”,在中国“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转而产生强烈冲突之际,研究乡村治理及其资源,关系到我国治理能力的高低和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因而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将乡村振兴纳入法治轨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为指导。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必备的法治体系,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健全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体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亟待加强的关键领域。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考量,只有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乡村基石。加快形成乡村振兴领域科学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体制、持续深入的乡村普法工作机制和浓厚热烈的全民守法氛围是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