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的信用卡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社会信用环境整体不发达的前提下,为确保风险可控,发卡机构会严格审核申请人的资信,审核方式多以电话审核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发卡机构必须处理大量的个人数据。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保护意识集体缺失,使得整个信用卡行业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2008年5月13日的《京华时报》上曾报道一名男子被冒名办了9家银行的信用卡,彻底暴露出了银行审核不严以及信息流失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接触信息量的增加,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流传到公众领域的途径和机会越来越多。从房产中介、银行、保险公司、医院到网站、电信和交通等部门,“泄密”行为无处不在,因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盗用发生的各类案件不断在提醒着人们:加强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卡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信用卡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社会信用环境整体不发达的前提下,为确保风险可控,发卡机构会严格审核申请人的资信,审核方式多以电话审核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发卡机构必须处理大量的个人数据.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保护意识集体缺失,使得整个信用卡行业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2008年5月13日的<京华时报>上曾报道一名男子被冒名办了9家银行的信用卡,彻底暴露出了银行审核不严以及信息流失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唐建  漆世濠 《征信》2017,(11):48-53
美国和欧盟的相关立法从个人信息泄露的防范和救济两个方面入手,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在事前和事后都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实践对完善我国在该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手段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应整合现行规则,借鉴域外经验,结合当前实际,完善个人信息泄露防范立法、加强全流程的信息泄露防范技术要求、借助行业监管优势提高监管质效、构建信息泄露通知规则、丰富信息泄露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对于日前圆通快递单记录被贩卖事件,圆通速递声称,不法分子倒卖圆通速递快件信息,公司对受影响的客户深表歉意,并已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信息安全性。除了快递单,酒店住宿记录、航班搭乘记录、信用卡办理记录、移动电话号码办理记录、房屋中介记录,  相似文献   

6.
朱沛智  贾振宇 《征信》2024,(5):43-51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在社会多个领域实现了覆盖且仍在深入。为弥补“结果保护”理念引发的个人信息收集与共享泛化、个人信息处理规则透明度较低等缺陷,应引入“过程保护”理念,明晰个人征信信息收集、共享的范围,加强有关征信规则的有效应用。同时,要统筹个人征信与失信惩戒的体系建设,明晰个人征信信息侵权赔偿的认定标准,进而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王江 《中国信用卡》2013,(11):69-69
如果我们把移动互联网看作是信用卡重要的新兴发卡渠道,就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激发客户办卡的意愿。大部分客户早已经习惯了发卡行“找上门来”的办卡模式,还会有主动办理信用卡的意愿吗?第二是获取客户真实的个人信启、。打破于机客户端信息输入空间狭小,以及获取个人信息较为敏感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给个人和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利益损失和信誉损害,严重时还会引发大量客户逃离导致银行挤兑事件发生,因此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重中之重的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客户信息数据的不同物理存在阶段和客户敏感级别分类,以此探讨如何保护银行业的客户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9.
祁发俊 《金卡工程》2010,14(5):337-337
个人信息保护关系到个人的隐私权、人格权、财产权等权利,关系到信息自由与共享,也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将就我国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意义,以及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状况做一个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白云 《征信》2021,39(4):13-18
《民法典》的颁布带来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的新思考.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类型化划分,是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的前提.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个人信用信息可以分为琐细信用信息和敏感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所承载的权益是多元的,在法律中表现为权益综合体.个人信用信息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包含隐私权、姓名权、个人信息权和个人信用权的权利体系,通过建立以《民法典》为核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延伸,以《个人征信条例》为补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1.
《时代金融》2014,(3):48-49
一、如何防范信息泄露? 为确保本人信用信息不被他人非法查询,避免因身份被盗用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借鉴国际经验做法,网上查询设置了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即需要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或数字证书验证的方式确认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注册成为查询用户。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便,但确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手段。查询网站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查询操作安全防控措施。每次查询信用报告时,均需要再次进行身份验证;每次查询“信用信息概要”,需要在线输入本人注册绑定手机获取的“动态确认码”。个人应重视保护自身信用信息安全,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要将密码透露给他人,并定期更换密码;妥善保存信用报告,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及开放网络查询及保存个人信用报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相似文献   

12.
闫海  冯硕 《税务研究》2022,(4):69-74
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涉税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实纳税申报的在先性假设、涉税信息共享范围的扩张、信息化征管加剧风险是纳税人信息保护与税收征管冲突的现实逻辑。但是,公共利益优先和私人利益比例原则下的有限让渡,能够实现公私利益价值统一,构成协调纳税人信息保护和涉税信息管理的利益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兼具公法与私法属性的综合性法律,具有管制和自治的双重色彩。我国应当协调纳税人信息保护与涉税信息管理的冲突,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把握《税收征管法》修改契机,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的保护范围、一般规定、共享机制和保护责任等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3.
银行在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中必须收集、保存大量的客户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处理、管理不当,会直接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增加银行的诉讼风险。强化银行机构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和法制意识,依法收集、使用和对外提供客户个人金融信息尤为重要。调查发现银行机构在保护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基层银行机构在保护客户个人金融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一)加强教育培训,构筑思想防线。多数基层银行机构坚持"培训在先、  相似文献   

14.
构建完善的匿名化处理制度是化解个人医疗信息利用困局的可行选择。匿名化是指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技术处理,使得个人信息主体无法被识别,且处理后的信息不能被复原的过程。按照法定标准匿名加工后的信息不再属于个人信息,从而不再受同意规则之约束。个人医疗信息具有特殊性,既应进行更高标准之保护,又应推动更高程度之利用,有必要予以特别规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匿名化制度的规定仍有不少缺憾,首先应当补齐短板,形成制度闭环,完善一般性的匿名化处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对个人医疗信息的匿名化进行特别规制,由政府统一认定汇集和匿名加工个人医疗信息的专门机构,规定更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工作流程,由认定机构对信息的安全负责,且认定机构自信息控制者接收个人医疗信息时适用默示同意规则。  相似文献   

15.
田昆  孙权  许靓 《征信》2021,39(7):46-50
个人征信的本质即共享,共享的前提是做好信息保护.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征信模式的指导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在促进信用信息市场化共享的同时,能够通过规范运作和标准制定化解数据市场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等乱象.分析大数据时代征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内外实践及潜在问题,提出通过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实现信用信息的标准化聚合及统一输出的共享模式建议,提升信用信息服务的可得性、可信性和可控性.此间,征信机构需将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以合规促共享,以共享助保护.  相似文献   

16.
安小雪 《征信》2021,39(5):44-48
为探索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的管理经验,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社会机构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然而,央行最终未向这8家机构单独发放牌照,而是在2018年对具有数据共享性质的百行征信颁发了牌照.利用博弈模型对百行征信成立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实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激励机制能够促成各机构达成合作,且增大惩罚力度可以提高接入机构保护个人信息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影响,信用卡资产质量承压明显,对信用卡资产保全质效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出台,银行信用卡催收业务更加规范,在催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然而,一些反催收联盟和代理投诉等黑产中介教唆客户或直接代客户恶意投诉,严重损害债务人和银行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导致传统的催收模式成效下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生金融机构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事件,使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下降。产业革命的驱动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竞争逐渐向科技实力竞争转变,使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本文针对我国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现存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司佐峰 《河北金融》2020,(11):57-59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不断增加,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通过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及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息数据的定义、立法模式、数据来源渠道及处理、独立的监督机构、制定移动互联网等个体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期对当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规章制度的建立、操作细则的完善以及监督保护手段的增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金融消费趋向多元,金融消费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由于个人、银行、不法分子等因素影响,导致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问题频频发生。本文就建立金融用户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引导银行业加强自律,优化信息保护管理流程,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