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成为人们生活中日渐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成几何级数急速增长,各种新型数字资源和网站等层出不穷,网民人数急剧增加。面对这样的突变和大量的信息,加之网络自身、个人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网民的素质和道德伦理底线都承受着极大的考验,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犯罪,网络道德的缺失状况不容乐观。而如何应对和防范这些网络道德问题.保障网络社会的储康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课顾.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经济师》2003,(5):266-266,268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文章在分析网络和网络道德特点的基础上 ,阐述了当前进行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提出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网络社会责任伦理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自主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网络社会责任伦理自觉性、生成性以及多元性等重要特征,因此,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由与兼容相结合、无害与互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综合运用技术、法制与道德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网络道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会一方面为人类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生存”前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大量非技术网络道德问题的突显。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沉迷是其典型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较,网络道德问题具有全球性、高技术性、文化差异性、控制弱化性等特点。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合全社会之力,诉诸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手段。  相似文献   

5.
网络化的日益普及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扰,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问题。在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信息化空间里,仅仅简单地以既有的观念与准则来衡量和规范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网络的发展,需要树立起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认清网络行为的伦理价值,并提出与之相关的网络伦理规范,从而建构起网络世界的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迫在眉捷的事了,无论从个人、社会、国家来说,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关乎个人成长、社会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作为构成中国庞大网民队伍主力军的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行为及其成因的梳理,从大学生主体建设、高校道德教育以及社会的控制与管理三维模式来探讨新的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范式,以期共建网络道德文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虚拟社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它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毕竟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差剐,网络诈骗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道德重构是保证虚拟社区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总结虚拟社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道德控制提出了些许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行为具有隐匿性与公开性并存、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随意性与严肃性并存的双重性特点认识的片面,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不文明现象产生的三个原因。其一是尚未确立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其二是网民社会角色的错失,其三是一些网络行为者道德素养的低下及法律意识的淡漠。由此应对之策:一是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并在每个网页的前面醒目标出网络道德规范,以作警示。二是彰显依法治网的效能,对造成恶劣影响者追究相应责任。三是健全网络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网络交易风险与消费者道德决策理论为铺垫,从道德议题本身(道德强度)、个人特性(道德哲学)与网络交易环境(匿名性)三个面向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设定网络交易的道德情境剧本与相关假设,收集450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测分析发现:道德强度可简化为“潜在损害”与“社会压力”;道德哲学对于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及道德意图皆产生显著影响;网络匿名性越高,则消费者的道德意图愈低。解构消费者道德决策样态及其管理意涵,以期为网络交易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11.
程雪  徐渊 《时代经贸》2013,(16):87-87
志愿文化反映了志愿者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自我认知,是公众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高校志愿文化的建设而言,网络的冲击是革命性的:网络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实体空间的种种规范。注意力匮乏的受众、无限爆炸的信息和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让大学生陷入了道德沼泽,甚至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志愿文化建设模武、主体和客体、传播途径和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文化的网络现实环境,探索建立“分类培育+整体传播”的“3+1”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化在我国已成普遍现象。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既带动社会经济进步,又产生因使用网络不当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沉迷虚拟世界意志消沉等等,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尤为明显,对大学生“三观”形成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网络道德素养较低、网络娱乐化倾向较重以及网络依赖程度较深等问题,积极探讨网络素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路径,营造良好的校园健康网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堂育人的功能,构建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为社会输送又红又专的“现代网络青年”。  相似文献   

13.
符永寿 《新经济》2023,(5):88-94
基于人的自身需求、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网络社会得以形成。网络社会将网络技术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系统,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迅猛,显著地改变了网络空间面貌,网络社会出现智识化新趋向、新特征。归纳提出网络智识社会,是实现高水平知识社会的一种未来展望、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网络时代伴生物的"人肉搜索",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人们既能从中获益,也深受其害。"人肉搜索"虽是借助网络技术而生,但却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演变为技术伦理、社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问题。在网络时代里,"人肉搜索"掺杂着诸多因素:既有网络侠客的正义精神,又有网络看客的窥私癖与猎奇心理;既有借网络技术进行维权,又有乘网络法制漏洞为恶,甚至犯罪;既有行善之举,也有恶搞之行;网络良民与网络暴民同在一网,鱼龙混杂。在这样善恶参半,是非难辨的情形之下,如何解救"人肉搜索"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摘除其侠客、看客和暴民面具,使其成为一只无形的维护公民权益的正义之手。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而实际上,随社会的飞速进步与发展,职业中的能力要求却在更高的层次上走向综合。会计职业亦不例外。新形式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管理等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网络处理能力、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构建能力、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性1.市场经济筛选和淘汰了社会既有道德。市场经济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是空前的,它使包括道德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都必须接受其检验。在市场经济面前,社会的既有道德面临着多重选择:一是那些反映着人性的高尚精神追求、人际关系的友好与和睦以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优秀的道德传统,仍然进入到现实社会之中;二是有些道德由于其价值内容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而被淘汰,如特权意识、专制思想、平均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三是有些道德通过保留其外在形式而更新其价值内容的方式,也被市场经济所容许,因而被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趋利的本性与“道德人”向善的动机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与道德的分离,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传统道德不可能提供有助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激励,从而导致了道德的现代困境,经济与道德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当前的道德体系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境遇,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经济与道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彭梓铃 《经济师》2009,(11):66-67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法律提出了严峻挑战。可以说,如今的网络侵权行为屡有发生,这使得当前的网络版权保护面临较大考验。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版权特点及其冲突问题,从立法、法制教育、网络道德建设、技术保障、建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加大网络侵权打击力度等方面。对如何保护网络版权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网络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在提升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带去道德和理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发展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网络社会”发展和积极应对网络道德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在阶级社会里一部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上升为法律。法律蕴涵了道德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德法并举应当充分关注二者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