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宋立芝 《经济论坛》2006,(12):22-24
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社会概念,在国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尽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取得了一些有关小康建设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东部到西部,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不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全民共享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全面小康"蕴含深刻的观念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娟  杨静 《经济论坛》2003,(13):85-85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水平的标准。小康社会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党的十六大豪迈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今后20年,我们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制度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全面小康”。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和相关文件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我们对两种小康之间的跨越和由此反映…  相似文献   

3.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做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后,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4.
孙邦栋  邱易亮 《经济师》2003,(9):250-2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词。文章从解释“小康”的概念入手 ,对古代“小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并引用数据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三步走”战略和小康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新世纪新时期我党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6.
论小康社会经济内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是一个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概念。邓小平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带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核心概念,用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政治昌明、教育发展、社会稳定的向往和追求。他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先导和理论渊源。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全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举措,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内涵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令人振奋。这对于我们忠实实践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全面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强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深入思考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五个坚持”的成功经验,这是我们继续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江南论坛》2003,(2):56-56
本刊高级顾问、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前不久在《文汇报》撰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十六大的主题词。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到江泽民同志宣布进入21世纪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表明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扎扎实实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王洪 《经济视角》2004,(6):27-2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它为多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相似文献   

11.
1979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从那以后,"小康"成为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党领导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锐意进取谋发展,众志成城奔小康,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2021b)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成就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看,目前福建达到的小康是中低水平的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小康”到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必然选择。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思想丰富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影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本文通过对我国全民族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分析 ,提出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篇,科学地分析了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准确地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判断,高瞻远瞩地规划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论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时,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刘蓉 《财经科学》2015,(12):3-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提法,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拓展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1.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与20年前提出的“小康水平”相比,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更加丰富:“小康水平”着眼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全面小康”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康水平”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的小康,属于不全面、发展不很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均衡小康”;“小康水平”是以人均GDP…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详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及中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在小康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创造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当前存在于城市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可续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贫困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讯、住宿条件、医疗卫生、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只有经济总量的增加,没有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和生活水平等全面协调发展和提高,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很难如期实现;如果能象给我国的火车“提速”那样,给西部贫困山区发展连续“提速”几次,以赶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那么,加快落后地区的村镇建设步伐是给西部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社会概念,在国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尽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取得了一些有关小康建设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