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通胀高企,美联储开启史诗级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大幅快速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亟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无息外汇准备金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国内产出和通胀下滑,人民币贬值;此时采取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能稳定汇率并降低经济波动,主要机制是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能增加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第二,提升利率政策虽然有助于稳定汇率,但会增大经济波动且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双支柱”调控不仅能降低产出和汇率波动,还不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双支柱”政策最优组合是货币政策盯住国内产出和通胀波动,宏观审慎政策盯住国际资本流动。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应采用“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激进加息,降低利率以应对通胀和产出下滑,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8-2017年度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时变特征和结构性变动;采用蒙特卡洛抽样法、脉冲响应分析和时点脉冲响应分析,从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三个渠道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利率和美联储加息通过利率的传导渠道在短期内对中国资本流出的溢出效应明显,正向作用在加息后第二季度达到峰值;而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对资本流出溢出效应较弱。由结果可知,通过在国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有效地减轻因美联储加息给我国资本流出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一个标准的开放经济模型,引入外部融资溢价机制和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刻画了中国的金融摩擦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在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刺激下,投资效率冲击如何通过金融摩擦的放大效应将经济波动扩大至实体经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在一个存在金融摩擦的开放经济中,投资效率的负向外部冲击会导致资本预期收益率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在外部融资溢价上升和银行"惜贷"加重的双重影响下,企业的整体投资水平和产出水平都会出现下滑,从而凸显了金融摩擦的放大机制对宏观经济外部脆弱性的强化作用。为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这一强化机制的存在,避免国内的资产价格受美联储加息政策的过度影响,并由此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以来,因通胀持续上升,美联储开启了新一轮的快速加息进程。而叠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轮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与前几轮加息周期有所不同。文章从汇率、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三个传导机制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关注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传染,并就防范应对美联储加息溢出效应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周期正式启动,我国面临的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增加。本文基于我国经济现实,构建开放经济两国DSGE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并从货币政策和跨境资本审慎政策“双支柱”视角比较分析我国应对政策的效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境外加息对我国主要经济金融变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国内短期资本外流增加,银行信贷约束收缩,投资减少,产出下降,国内资产价格和通胀率下降。央行通过降低本国利率或跨境资本准备金审慎政策加以应对时,会面临稳产出、稳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三难选择,但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调控,在降低境外加息冲击对我国不利影响的同时,改善宏观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货币政策调整势必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我国及时调控和降低国内经济波动。通过构建DCC-GARCH模型和TVP-VAR模型,本文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相关性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短期内美联储加息或缩表会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带来明显的负向冲击,但在中长期对国内资产价格产生的冲击有限。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产出的影响受中国制度变迁、对外开放度、经济景气度等多因素影响,并因时而异。本文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选取中美两国1996-2015年的季度数据,建立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产出影响的时变特征与结构性变动,并从汇率和利率两个渠道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999年和2004年的正向刺激分别得益于逆向调控刺激信贷和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而当前全球经济依然疲弱,资本流出和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负面效应凸显,冲击表现为负。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和对美联储加息进行的预判给出中国对冲其负面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晶晶 《中国外汇》2013,(23):80-81
在现行的几乎可称之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旧际地位决定其货币政策具有强溢出效应。另一方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吸引外资程度不断提高,中美双方贸易投资往来日益加深,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庄佳(1999)采用滚动样本的方法评估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中长期变动趋势,发现溢出效应总体上不断增强。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本文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郝大鹏  王博  李力 《金融研究》2020,481(7):38-56
本文构建包含国际投资者、外资企业和银行流动性冲击的DSGE模型来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和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美联储加息会导致我国产出、投资和通货膨胀的下降、汇率贬值、国际资本外流和银行系统流动性紧张。随着金融摩擦程度的增加和银行杠杆率的上升,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产出、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增强。(2)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外资企业的投资、劳动需求和产出的下降,并对我国总产出、总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明显的负向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剧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3)为应对美联储的利率变动,适当限制国际资本流动能有效稳定我国经济波动和改善社会福利,而实施固定汇率和央行盯住美国利率的政策会加大宏观经济的波动,并导致社会福利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微观溢出效应的两国开放经济模型,提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需考虑开放经济因素,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机制,利用200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沪深A股1023家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两类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缩表在初期对我国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程度较大,但不存在长期溢出效应;而加息在初期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对我国企业杠杆率存在长期溢出影响。在溢出方向上,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降低我国企业杠杆率。在溢出结构上,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杠杆率溢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存在传导效应.该传导效应主要通过贸易机制和物价机制发挥作用.在同样的国际油价冲击下,中国进口额的反应比出口额稍大:但是中国出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比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大:美国通胀水平反应迅速.短期内上涨幅度比中国通胀水平多,冲击发生一段时间后,中国通胀水平的变化比美国通胀水平大;在贸易机制和物价传导机制作用下,国际油价冲击对实际汇率的传导效果是先贬值后升值.  相似文献   

12.
潘伟 《金融与经济》2021,(7):38-46,90
根据美联储数据特征构建LT—TVP—VAR模型,从加息和缩表两个层面实证研究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将主要通过流动性供给冲击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导致我国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上行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美联储缩表的目的是回收过剩流动性,并促进货币政策正常化,短期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长期外溢效应取决于缩表的速度和力度.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市场外溢影响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要积极应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提升金融市场应对非预期冲击的能力,防范外部冲击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频繁操作以及中日贸易往来的不断加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溢出效应。因此,以往基于不变参数模型得到的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具有长期不变影响的研究结论,已缺乏实际经济意义。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索了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发现:(1)日本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行为会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平稳时期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提高,传导渠道主要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经济萧条时期会为中国经济带来两难选择,即引起中国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的同时,又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传导渠道主要为经常账户。(2)日本央行降低隔夜无担保拆息利率的行为在经济高涨时期和经济平稳时期会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下降,传导渠道主要为资本与金融账户;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引起中国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的提高,传导渠道主要为经常账户。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2022年3月以来,受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联储先后进行加息、缩表的政策操作,正式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一方面引发全球其他经济发达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快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和进出口受损等情况,并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冲击。目前,在多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警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通过利率、汇率以及流动性等渠道产生的“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建议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项原则”,防范资金跨境流动和汇率“两类风险”,统筹实施统筹经济与金融、内部与外部、发展与安全的“三对关系”,积极应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溢出效应,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物价、经济增长、风险防控等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6年美国加息事件为背景,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小国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梳理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具体传导渠道,发现国外利率升高后,资本流动具有外部性,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跌,其通过金融加速器进一步使国内投资下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使得国内资产预期回报进一步下降,加剧资本外流。基于政策和福利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国外利率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会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也会影响国民财富的最优配置。因此,最优的资本账户管理应同时兼顾宏观审慎和效率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宇 《新金融》2006,(8):19-20
美国的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来说,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更是备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一个时期来连续17次的加息,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作者认为,当美联储持续加息使美元利率达到5.25%高位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抉择:较低的通胀还是较高的增长,继续加息还是停止加息,是选择“中性利率“还是“量化通胀“.对此,作者就其影响所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舒平 《国际金融》2010,(12):9-12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2)正式启动。此举意在降低长期利率,提高通胀预期,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但在结构性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该政策对美国实体经济作用有限,且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溢出效应。美元泛滥将引发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加速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政策分化,并刺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动态     
《新理财》2006,(6):8-9
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联邦基准利率增至5%;美国将任命女强人施瓦布接替波特曼为新贸易代表;伯南克:适宜的货币政策将稳定美国通胀预期;美国参议院通过700亿美元减税法案;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3月份新房开工率下降7.8%;[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市场》2018,(6):63-68
利率变动的国际传导模型通常将汇率渠道、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视为一国利率变动外溢效应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何衡量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下各渠道的作用?就发达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经济体的不同汇率制度或宏观经济情况之间,其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