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是全国重点产粮省之一。1983年粮豆总产量为295.6亿斤,人均占有量1,300多斤,较全国人均产量756斤高72.2%。1984年比1983年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全省抽样调查计算,粮食总产量可达323.5亿斤。1983年,全省玉米产量188.2亿斤,占粮豆总产量的63.67%,产量和商品率均占全国首位。在全国交售商品粮最多的五个县中,吉林有四个县。在交售的商品粮品种中,玉米比重最大。这说明,玉米生产不仅是本省的一大优势,而且对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1984年我国粮食生产在上年大丰收的基础上持续增产,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以上,人均800斤,商品率为32%左右。国内粮食商品市场的总供应量预计将比总需求量多400多亿斤。这样,粮食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数量将占商品粮食总供应量的17%左右。 从1983年开始的粮食商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商品需求的增长速度的趋势将会持续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的粮食集中产地,素称洞庭鱼米之乡。粮食是我区农业上的拳头产品,历年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60%以上,而稻谷产量则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90%左右,1982、1983两年,国家每年在我区征购商品粮24亿多斤,特别是1984年达到了25亿6910万斤。因此,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对地势比较平坦、土壤比较肥沃、自然资源比较优厚,劳动力比较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1983年在连续六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又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约比1982年增产20亿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元以上。农产品的商品率也有提高。根据省统计局的材料,1982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639.3亿斤增加到746.9亿斤,四年增长16.8%;提供的纯商品粮由71.8亿斤增加到104.2亿斤,增长45.1%,商品率由11.2%上升到14%。从同口径的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看(扣除提价因素,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相似文献   

5.
粮食转化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农业连年丰收,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国粮食年总产量1979—1982年四年平均达到6,017亿斤。在此基础上,1983年猛增到7,750亿斤,比前四年年均总产量增长28.8%。1984年全国粮食达到8,000亿斤,又比1983年增产250亿斤。全国粮食总产量的逐年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6.
1983年,是我国农村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折过程中的重要一年。与1978年相比,这一年农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金额增长了一倍以上,农村各业生产的总商品率已经超过了60%。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粮食的生产创造了总产7,745亿斤的新纪录,比上年增产近10%;而国家的收购总量则超过了1,970亿斤,比上年增长37%;到了1984年粮食生产仍然保持着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总产达到了8,142.4亿斤。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不仅表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稳定增长的水平,而且表明,自1983年以后进一步增产的粮食,绝大部分都将转化为向社会提供的商品。农村生产商品率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品商品率的稳定提高,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盼望已久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粮食这个基础。黑龙江垦区长期以来是以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已任,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是垦区生产的指导方针。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虽然费尽心力,但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仍不高。1949—1980年累计生产粮食768.5亿斤,上交354.6亿斤,商品为率4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亩产138斤,其中以1957年114斤为最低,1955年187斤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机旱作农业是传统农业中的精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旱作农业在山区商品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据1979年统计,全区481万亩耕地中(习惯面积)旱作耕地426万亩,占88.5%。198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85.673万斤,其中旱粮158.073万斤,占总产85.1%。在33,467万元的种植业产值中,旱作产值占90.1%。林业收入中有40%的经济林收入来自旱地;畜牧业产值中有71%的收入来自旱粮及其副产物转化。全区2.2亿元的农产品商品总值中有95%直接和间接来自旱作产品。上述数字证明,旱作农业是山区经济的支柱,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2012年粮食和种植业工作,总体上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努力争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在目标上突出“稳”,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500亿斤以上,力争稳定在11000亿斤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杂交水稻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 四川盆地边缘的涪陵地区10个县,从1977年开始种植杂交水稻,经过7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983年种植面积为667,833亩,比1977年增加50.8倍,由占水稻面积的0.41%增加到21.60%;亩产由752斤提高到982斤,增长30.59%;产量由占水稻产量的0.61%上升为36.56%,增长58倍,大大超过了面积增长的速度和所占的比重。1983年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多产稻谷3.4亿多斤,增加产值4,695.57万元。全区水稻总产达17.9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一、豆稻轮作是中高山区较隹的耕作制度 豆稻轮作,在我们福建省中、高山区能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是当地较佳的一种耕作制度。我们省共有耕地面积1,93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8亩,占全国人均数的48%。全省粮食占用地1,606.57万亩,粮食总产153.63亿斤,平均亩产956斤,其中:单晚、中稻面积358.36万亩,占粮食面积的22.3%,产量17.94亿斤,占粮食总产11.68%,平均亩产501斤,秋甘薯面积316.38万亩,占粮食面积19.7%,产量15.56亿斤,占粮食总产10.13%,平均亩产492斤。用地占粮食用地42%,而产量只占总产21.8%的单晚、中稻和秋甘薯,多分布在中(海拔500~650米)、高(海拔650米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四川省因地制宜地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垒面发展。1982年全省种植业的产值达151.8亿元,比1978年增长21.5%,每年平均增长5.3%。其中粮食作物的产值111.9亿元,比1978年增长17.4%,经济作物的产值21.2亿元,比1978年增长43.3%。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构成,1978年为76.3比23.7,1982年变为73.7比26.3,粮食作物产值的比重开始下降,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逐步上升,经过调查种植业的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是我国水稻育种事业一个创举,也是国际上水稻育种方法的新突破。杂交水稻包括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杂交粳稻也初见增产成效。1983年全国粮食总产达7,600亿斤,其中水稻3,300多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43.6%;在全国水稻产量中杂交稻约800亿斤,占稻谷产量24.0%左右。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斤左右。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只有760斤左右,发展杂交水稻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全国粮食等农产品的主产区,总耕地面积1.03亿亩,总人口955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199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400亿公斤以上,其中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1位,但在粮食生产进入新的阶段后,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  相似文献   

15.
四川是我国粮食和许多大宗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在全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990年,四川农业总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产品中,粮食、蚕茧、桐油、肉类产量及大牲畜、生猪出栏头数等居全国首位;油料、茶叶、水果及烟叶产量居全国2~5位。四川耕地的集约经营水平较高,种植业比较发达,是全国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历来占全国的10%左右,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一左右。以1990年为例,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9.8%,油菜籽产量占18.5%,蚕茧占27.2%,柑桔占19.8%,在畜牧业中,四川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全省纯牧草场面积达1.6亿  相似文献   

16.
《农民科技培训》2012,(2):41-41
从农业部获悉,2012年粮食和种植业工作,总体上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努力争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在目标上突出"稳",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500亿斤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一、扬州市开展粮食产销合作的实践 扬州市人口459.3万,耕地面积461万亩,约占土地面积的一半,人均占有耕地1亩,是江苏省的主要产粮区,也是我国著名的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全年粮食总产一般在25亿公斤左右,提供商品粮约12.5亿公斤,人均消费量375公斤。因该市主食品种为稻谷,小麦商品率高,80%销往市外,稻谷商品率占生产总量的20%上下,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购销量20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8.
凤阳县属于江淮丘陵。全县土地面积288万亩,其中:浅山63万亩,岗丘183万亩,平原32万亩,湖泊9万亩。包产耕地108万亩,其中旱地65万亩,占60%;水田43万亩。全县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均耕地2.3亩。 在历史上,凤阳是逃荒要饭的穷地方,解放后仍是安徽有名的低产区。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面貌发生巨变,粮食每年增产一亿斤。 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4.4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977年增20%,油料总产1,250万斤,比1977年增2倍,人均收入150元。1981年粮食总产6.4亿斤,油料3,715万斤,分别比1980年增28%和80%,人均收入297元。1982年预计粮食总产7.1亿斤,比1981年增11%,人均收入可达340元。国家年征超购粮食任务为5,400万斤,油脂任务为70万斤,1979—1981年全县共交害4.4亿斤粮,1,595万斤油。今年可交售粮食2.6亿斤,油脂800万斤。  相似文献   

19.
一、辽宁省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条件。(一)水稻面积大,产量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全省现有水稻面积648.5万亩,平均亩产1,021斤,总产66亿斤。水稻是我省主要细粮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5.8%,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4.3%。在面积上玉米第一位,高粮第二位,水稻第三位;在总产量上,玉米第一位,水稻第二位;在单产上,水稻第一位。全省商品稻谷36亿斤,商品率达50%以上。据省粮食局1979年调查,亩纯收入水稻为67.25元,玉米为18.48元,高粮为11.17元,谷子为8.04元,大豆1.29元,谷子为16.15元,水稻收益在几种粮食作物中最高。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到威海、龙口等八个县、市、区就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如何稳定粮食生产的问题和对策作了进一步探讨。 一、烟台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后,烟台地区一直是山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2.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但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下降,且幅度较大,1984年为72亿斤,1985年又降到57亿斤。1986年略有回升为60.3亿斤。据调查分析,粮食产量下降除受自然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