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机载平台电子信息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我国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努力的实践从2003年开始,我国即通过双边磋商和谈判的方式开始了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努力。至2006年6月初,共有56个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①除俄罗斯、乌克兰、利比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还没有加入WTO之外,其余国家都是WTO成员国。其中,新西兰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在双边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2.
浅谈“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受反倾销指控数量最大的国家,企业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又屡屡受挫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而很难胜诉“。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外贸、取得与他国企业平等地位的最大绊脚石。而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包含俄罗斯、巴西等35个发展中国家和新西兰在内,仅有3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想获得诸如欧盟、美国等主流发达国家的认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受反倾销指控数量最大的国家,企业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又屡屡受挫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而很难胜诉。“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外贸、取得与他国企业平等地位的最大绊脚石。而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包含俄罗斯、巴西等55个发展中国家和新西兰在内,仅有5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想获得诸如欧盟、美国等主流发达国家的认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中国商品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就一定要设法将一部分就业机会分给东道国,“中国制造”只能适可而止2004年,中国和新西兰、俄罗斯签署协议,相互承认市场经济国家。新西兰一直是市场经济,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之后全面私有化,说是市场经济也凑合。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为的是摆脱反倾销。但另一方面,也切莫将市场经济地位当作足以对抗反倾销的万能钥匙。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地位”是多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反倾销应诉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西兰、东盟、俄罗斯和巴西等贸易伙伴相继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形势下,中国距离彻底脱去“非市场经济”的帽子还有多远?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欧盟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法律与实践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获得认可的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和评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全面获得认可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几个月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外交”当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争执。从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向世界上所有重要的贸易伙伴提出了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随后,世界上的有关国家纷纷对此作出反应。2004年4月,新西兰政府率先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  相似文献   

7.
6月28日,欧盟委员会在午间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步评估报告的结论:“由于中国在四个方面仍未达标,现阶段欧盟无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一结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与近几个月来,南非、新西兰、东盟等十多个国家相继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积极进展形成鲜明反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2004年,俄罗斯经济已连续6年实现增长,“俄罗斯正在重新崛起”成为西方的热门话题。2003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专题报告称,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是未来4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相似文献   

9.
2月初,在 7国集团财长伦敦会议上,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 4国代表应邀参加。G7(世界七大工业国,即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加拿大)与BRICs(即四个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英文名字简称)的对话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推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承认的外交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成形,一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绝大多数西方仍以冷战思维为导向,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通过首脑外交、商务部主导的经济外交和行业的参与等外交努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或行业局部的市场经济地位.由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外交部的职能作用,尤其要重视总体外交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平衡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