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粮食收获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及发展,智能化移动式粮食烘干机因其体积小、操作方便、便于输送和移动、烘干品质好、自动化程度高、机动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烘干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油菜、谷子等作物,市场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本文就智能化移动式粮食干燥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2016年以来,中央储备粮大庆直属库有限公司采用郑州粮科所顺逆流HSNT25型烘干机低温烘干玉米,根据低温烘干玉米摩擦力变小、容重增加的原理进行了多次试验,同高温烘干玉米比较容重明显提高,破碎率显著降低,水分均匀性明显提高,脂肪酸值较正常值偏低。同时低温烘干玉米温度较低,有效降低了入仓成本,提高了储藏的稳定性,在销售出库时价格始终占据高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决粮食收购检验时间过长的问题,寻找一种快速测定高水分玉米的检验方法。方法:分别对不同烘干温度不同烘干时间,测定的多组玉米水分结果进行比对,运用统计学理论对最佳两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探讨最佳高水分玉米的检验方法。结果:用180℃烘干法测定高水分玉米水分,极大缩短玉米水分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4.
由于缺少有效的干燥设备.马路晾晒粮食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影响交通,也增加了粮食污染。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2001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以秸秆为燃料的可移动式农用粮食干燥机”.能用于小麦、稻谷、玉米和油菜籽等粮、油作物的干燥.同时.它还以秸秆为燃料.既环保.又能降低干燥成本,粮食经过烘干可提高等级、提前上市.获得较高的销售收入:在雨季.还可以减少因天气造成的粮食霉烂损失。  相似文献   

5.
玉米生霉粒一直是困扰粮食收储企业以及加工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生霉粒含量大不利于粮食的储存,且会直接导致玉米脂肪酸值增加,同时引起真菌毒素含量的增加。近年来,国家充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于真菌毒素超标的粮食严格处理。本文通过检测玉米样品的水分、生霉粒含量、霉变粒含量以及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研究玉米生霉粒含量与真菌毒素含量及储存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闫汉书 《现代食品》2011,(2):20-23,36
简要介绍了我国粮食烘干技术发展现状,顺逆流粮食烘干系统的基本特点及技术优势.分析了节能、环保技术在顺逆流粮食干燥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每年秋季收获的玉米、稻谷等粮食,水分都相当高。正常年景,玉米水分在30%左右,若遇到秋季雨水偏多或下霜较早的年份,最高水分达40%左有(如黑龙江省1996年秋冬收获的玉米,平均水分33%,最高的38%)。长江中下游流域收获的晚稻,也总有一部分水分偏高。我国粮食部门每年要收购这样的高水分粮食数百亿公斤。这些粮食,必须经过烘干或晾晒处理,将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标准才能入库储存。否则,极易发生发热霉变事故。另外,有的地方因气候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粮…  相似文献   

8.
玉米烘干设备的使用条件一般都比较恶劣.通用的电子控制设备的抗干扰特性一般很难达到要求。通过用LabVIEW编程开发的虚拟仪器技术.使系统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实现了玉米烘干的智能化控制。玉米的烘后品质大大提高.实践证明系统具有相当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34(2):54-54
2009年.国家将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玉米稻谷小麦物流节点。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将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结合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推进粮食仓储、物流、烘干设施、油料及食用油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需求、方案论证和申报审核等前期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之友》2003,(15):52-52
收获粮食后最怕的是遇到连阴雨,造成粮食的霉烂。利用沼气烘干粮食,就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烘干的方法用竹子编织一个凹形烘笼,取5~6匹砖围成一个圆圈,作烘笼的座台。把沼气炉具放在座台正中,用一个铁皮盒倒扣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作通讯》2023,(23):19-21
<正>粮食产地烘干是保障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产后灾后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重要环节和保障措施。为着力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业农村部将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列入《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并制定了有关专项实施方案,解读如下。实施背景发展现状。烘干设施装备总体情况:2022年,  相似文献   

12.
《齐鲁粮食》2002,(7):38-39
促进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分等、验质、便携快速检测仪的选型、定型,形成规模化生产,使之尽快在粮食收购业务及粮食品质检测中推广应用,提高粮油收购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减少收购与调拨中的经济纠纷,以维护生产和购销企业的利益。在推广工作中,应把低温高水分玉米的水分快速测定仪、优质小麦快速鉴别系统、油料水分、含油快速检测仪、粮食收购目测定等辅助系统等列为重点,力求普及。  相似文献   

13.
江苏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发展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是在粮食产地通过人为控制温度、降低直接从农田收获的粮食的含水率,从而达到粮食安全储存的技术。从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干燥机械就已经作为重点被列入农机推广鉴定目录。到九十年代,为贯彻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推广粮食干燥技术,减少由于霉烂造成的粮食损失"的指示精神,农业部开始积极有效地开展粮食干燥机推广试点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粮食产地烘干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经营体制方面,已经具备推进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的条件。近期,作者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的六个粮食烘干点进行了调查,目的是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粮食问题,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实质是口粮问题。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收入增加引起了人们消费结构的较大变化,口粮消费的比重在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在增加。因此,我国粮食问题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演变为增加饲料粮的问题。玉米是现代工业饲料的重要原料,因此,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玉米的市场供求问题已成为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我国玉米市场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及供求平衡状况作一简要的分析,以便了解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一、玉米的生产供给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粮食总产中,稻谷、小麦、玉米产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超过80%,甚至高居85%。这三大粮食品种的生产,对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策定位根据研究,2020年前,我国对稻谷和小麦的消费需求都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而对玉米的消费需求则持续增长。预测结果,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需求量将会比2004年的粮食产量增加27.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消费需求量将会分别比2004年的产量减少6.3%、增加4.3%和增加84.1%。(一)稻谷:稳定数量、重视质量,高度警惕生产能力下降在全国粮食的品种平衡中,短缺程度相…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人大代表吴新春等11名代表建议:近年来,全国粮食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2014年四川省流转土地1484万亩,其中种植粮食的流转面积492万亩。然而,粮食规模化种植收获后的烘干、清理及代储等问题日益突显,并严重困扰着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种粮农民。为有效解决粮食规模化经营后出现的产后服务问题,四川省粮食局于2012年启动"川粮产后服务工程",充分发挥粮食部门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热风循环、控温控湿、气调储藏和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粮食烘干储藏一体化技术,分析了先进的烘干设备与技术、能效优化与环保技术、储藏设备与仓储系统以及智能化储粮管理系统的效果,通过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评估了该技术对粮食质量、储存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粮食问题研究》2006,(1):19-25
自今年8月以来,全省粮食系统严格按照各级政府纠风办和省粮食局关于做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经过历时四个多月的实施准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查找问题、认真组织评议、切实抓好整改等阶段性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评议工作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粮食系统的政风行风建  相似文献   

19.
纵横录     
RM5gNQRFZffigto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五批粮食企业建仓贷款已全部落实到项目企业,这使粮食企业仓容不足问题得以缓解。该行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五批贷款总额达2305亿元,涉及3661个项目。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各地利用农发行贷款已建成仓容近1565亿公斤,其中永久性仓容49亿多公斤,简易仓容近48亿公斤;建成烘干塔381座,增加烘干能力64亿公斤。由于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企业基础设施老化、仓容及烘晒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1996年底,国务院决定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支持粮食企业对仓储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据…  相似文献   

20.
一种既能够收获粮食,其秸秆又能作为青饲料的玉米新品种“津银20号”,由天津市著名玉米专家赵智法、段中华等人培育成功。在日前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上,这项颇有新意的科研成果,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评价。成熟玉米和做青饲用的秸秆兼得,有三大矛盾难以克服:秸秆体积增大而籽粒产量降低,籽粒产量增加则秸秆体积相应缩小;玉米成熟则秸秆枯黄,秸秆青绿则玉米不成熟;玉米和秸秆产量同时增大,产品质量则会很差。赵智法、段中华等人在培育“津银20号”过程中,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难题。生产实践证实,“津银20号”玉米,不仅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