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鸽  丁锐 《经济师》2011,(12):99-100
"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孝道观念淡化,孝道教育弱化,人们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他们虽然掌握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却不知"孝悌"是什么。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尤为重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老年文化建设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伴随社会变迁,养老责任应由家庭与子女承担为主转向以政府与社会承担为主,等级亲子关系与无限亲子责任应过渡到平等亲子关系与有限亲子责任,"父慈"与"子孝"不仅是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亲子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传统孝道已经支撑不起中国今日之养老责任,政府对孝道过分推崇背后掩藏着政府责任的缺失。老年人应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正视并检讨自身缺点与不足,终身学习与文化反哺,这对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传 统“孝道”(Traditional Filial Piety)是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是华人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孝道”的繁盛与衰减及其实践行为既有知恩图报的自然天性基础,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古代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社会保障系统,而是实行家庭或家族层次上的保障,而  相似文献   

4.
3~6岁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中国自古就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道作为中国重要的特色传统文化,在学前幼儿各种能力学习发展的关键期,就应该适时有效的开展孝道教育,不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教育课。幼儿园必须迎合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课改要求,应该在幼儿园课程中加设孝道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孝道素养,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素质教育与符合幼儿全面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用精炼的语言道出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及其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到家庭伦理的转化。"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观念,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子的孝道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继承传统的孝道资源的精华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适应当代家庭、社会的新变化,创造出适合当代家庭、社会发展的新孝道。  相似文献   

6.
年龄歧视是对传统孝道的彻底否定。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近些年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立法和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年龄歧视现象依然存在。我国虽然传统文化中有尊老的传统,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对年长者的歧视在社会各个领域有所增加,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有愈演愈烈之势和出现新的特点,对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年龄歧视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对当代欧美国家年龄歧视的表现、解决的措施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孝作为一种道德传统,与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政治、社会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实行,对国家治理、社会教化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海航 《生产力研究》2008,(22):105-106
20世纪末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工人"过劳死"现象。日本社会对此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与救助对策,日本政府也及时在相关立法中出台法律规定,预防与控制"过劳死"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并且已经有工人"过劳死"现象的发生,但我国尚缺乏具体的社会对策与法律对策。因此,日本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呈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状态,中职院校的"就业"促"招生"教育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只有高技能、高技术的人才才能被社会需要和接纳.近年来,我国逐渐出台了许多关于中职院校就业和招生的政策和方案,本文主要依据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对"就业"促进"招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破窗理论"对于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入手,针对我国税收执法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避免"破窗现象"的发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晨 《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01-203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目前弱势群体的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弱势群体,我国自古就有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与实践。先秦儒家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孝道、博爱、以民为本等是其仁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卫志民 《经济导刊》2005,(1):106-107
传统“孝道”(Tradition & Filial Piety)是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是华人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孝道”的繁盛与衰减及其实践行为既有知恩图报的自然天性基础.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3.
卫志民 《经济导刊》2005,(2):106-107
传统“孝道“(Traditional Filial Piety)是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是华人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孝道“的繁盛与衰减及其实践行为既有知恩图报的自然天性基础,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  相似文献   

14.
荀子孝道思想以"性恶"为人性论依据,主张"隆礼"、"从义"。荀子的"礼义之孝"包含"义"和"礼"内外两个方面,既注重行孝过程中所对应内在真挚情感("义")的流露,又注重"礼"这一外在道德规范对"孝"的引导、规制与维持。因此,荀子"礼义之孝"既继承了孔孟注重"孝治"、"德治"的一面,同时也为法治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风水学、儒学、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墓规划仍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通过列举风水学的选址与环境要求、儒学"入土为安"的孝道现、佛教提倡的"火葬"、"薄葬"等中国传统文化,并以廿三里公墓规划为例,阐述了现代公墓规划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养老金的缴费率持续攀升,养老负担越来越大。因此,从长期来看,用延迟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就成为了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对"延迟退休"的争议颇多。分析了延迟退休将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与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出了几点合理性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9,(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为国家整体势力提升而服务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改革和更新。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更新便深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对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探究,并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在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阐述,然后再实事求是原则、以生为本原则、客观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基本路径,希望能够以此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更新,促进高职院校生理学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说起,由于食品风险事故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食品事故的发生也是源于商家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便产生了"柠檬"市场.本文分析了我国食品行业的现状以及其造成"柠檬"市场的原因.得出的结论:要想改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消除"柠檬"市场,根本出路还在于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提高消费者对食品产业的信心;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加大消费者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嵌入的经济"正致力于转变为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同样在经济发生突破性变革时,我们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在不断地以上升的趋势发展,这种现象足以让人咂舌。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此,国家为了缩小了贫富差距,利用其职能提高了再分配的能力。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分析我国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能力,从中解析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是我国社会的基石,也是当前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农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不仅关系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形象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六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就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与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类型相比较,现如今的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和联结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当下的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混乱、价值观念的产生剧变,以及许多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出现对国家法律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应当引起法律层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