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祝凌 《致富时代》2011,(5):133-133
管理者在公司投融资及并购决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能力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表现出有别于理性投资者的决策特点。该文从行为公司金融的视角出发,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在公司决策方面的影响,并解释传统金融理论下不能解释的一些公司决策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学将并购的失败归因于未能实现协同效应、未能降低成本、整合问题等.本文主要运用行为公司金融的有关理论,从管理者自身的行为因素--过度自信方面分析了其对企业并购失败的影响,并对怎样预防认知偏差提出了建议,以降低并购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学将并购的失败归因于未能实现协同效应、未能降低成本、整合问题等。本文主要运用行为公司金融的有关理论,从管理者自身的行为因素——过度自信方面分析了其对企业并购失败的影响,并对怎样预防认知偏差提出了建议,以降低并购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奚宾 《财经论丛》2010,(5):88-92
本文选取沪深2004-2007年间上市公司股权并购样本,研究并购中导致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主要因素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国有股比重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有负的显著影响,随着国有股比重下降,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提高;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的并购活动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财富,反而破坏了公司价值.因此,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企业管理者理性并购,提升并购活动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并购成为一种趋势的经济时代,管理者作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决策者,对其绩效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含义、成因、影响因素及衡量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及其绩效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相关的研究方向,以便丰富国内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文献,为中国企业并购行为提供理论启示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发生的以股权为标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溢价的关系以及支付方式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决策中更偏好支付高额并购溢价;支付方式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采用股票支付会强化这种正向关系,而采用现金支付则会弱化这种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行为公司金融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公司金融的研究,以行为人非理性或非完全理性为假设,拓展了公司金融的研究视角,解释了很多传统公司金融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并购行为以及盈余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为改善企业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行为决策的视角出发,利用上市公司盈余预告构建了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度指标值,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实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表明,股东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高管薪酬机制对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积极有效,但监事会机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林立  张菡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5):154-155
并购决策的制定是并购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从行为公司金融的角度出发,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和股票市场误定价理论在公司并购决策研究中的应用,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方面研究未来可能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佩镅  马腾 《商业时代》2012,(24):99-100
本文基于30家贸易类上市公司2000-2010年的数据,以行为金融理论为切入点,探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贸易类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业绩成负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企业的业绩越差。本文从行为金融的新视角,基于"优于平均效应"理论,提出了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新方法,以期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业绩的后续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股改后的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高管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的非理性行为与股利羊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心理行为高管的上市公司发生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小,而存在适度理性高管的上市公司发生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对不同产权性质下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高管过度自信与过度悲观对公司股利羊群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适度理性的高管却总是倾向于股利羊群行为。股利羊群行为是上市公司高管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2007-2011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首次结合我国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制度从心理学角度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使得其对自己的成本控制行为及其将来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给予过高的预期,以及为避免收入下降带来的盈余下滑,公司管理者倾向于削减费用开支,进而使得我国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和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较之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责人的薪酬、职务升迁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经营业绩,这使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与成本费用粘性度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文章研究深化了成本费用粘性的心理学视角解说,弥补国内费用粘性相关研究的不足,丰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学术文献,并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制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现有研究多关注管理层过度自信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对影响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前因”研究较为鲜见,这种“头重脚轻”式的不对称式研究对深入理解管理层过度自信造成了障碍。文章以2012-2017年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完成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从并购视角出发,研究了风险投资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并购后果。结果发现,风险投资能够显著抑制并购活动中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行为,而抑制管理层过度自信在风险投资降低并购溢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上述作用在民营企业或风险投资派驻了董事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考虑了风险投资与管理层过度自信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风险投资这一“外部”监督角色和企业董事会治理这一“内部”监督角色的交互影响对结论可能产生的影响后,上述结论仍显著成立。  相似文献   

14.
Following prior studies, we use keywords in press portrayals to gauge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We hypothesize that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is related to a manager's perception that the firm is undervalued. Results from 2744 share repurchase programs launched by 783 listed firms in Taiwan confirm this hypothesis. We find that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share repurchasing, which is measured by scale, execution, frequenc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nounced price and post‐execution price. Moreover, the programs launched by overconfident managers were not undervalued and therefore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ost‐announcement returns.  相似文献   

15.
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伟 《财贸研究》2010,21(1):130-138
通过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具体考察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或者外部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经理的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学历越高,以及当总经理拥有理工类教育背景时,总经理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弱,因此,总经理更多地利用外部融资而不是内部融资,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弱;而当总经理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时,总经理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强,因此,总经理更少地利用外部融资,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强。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悖论:提出与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悖论。该悖论的发现和解读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对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对改善与投资者关系、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有着正面效应。然而,披露成本的存在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在自愿披露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反复斟酌,并且盈利预测信息的供求结构、资本市场的竞争强度以及经理人市场发展水平等对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意愿程度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data of A-shares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firms’ overinvestment behaviors. We first define a manager as an overconfident one if his or her compan’s announced earnings forecast is higher than its actual earnings at least once in 2002–2004. After controlling such factors as growing opportunity, size, etc., we find that overconfident managers tend to over-invest and their overinvestment behaviors have higher sensitivity to cash flow generated by financing activities. In other word, when their firms obtain an abundant cash flow from financing activities, overconfident managers will over-invest, or vise versa. Contrary to other relevant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sensitivity between over-investment and free cash flow has little to do with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Robustness testing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our conclusions. We also use “whether top managers increase their holdings of company shares within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s a substitute variable for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run the tests again, 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bove. Finally, findings of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firm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investment managing mechanism. Translated and revised from Nankai Guanli Pinglun 南开管理评论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8, (2): 77–83  相似文献   

18.
从2000~2004年发生于我国证券市场的208起上市公司并购情况来看,收购公司在并购后1~3年实现显著负的超常收益,即收购方发生了价值损失,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同时,国有控股公司的并购绩效好于非国有公司,同城并购表现好于异域并购,多元化并购绩效差于同业并购,优势控股公司表现差于非优势控股公司。此外,与资产收购相比,股权收购的长期绩效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f emerging market firms in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from developed market acquisitions. It analyzes 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 of cross border acquisitions of listed Indian firms in Europe focusing on acquirers’ research intensity. The study discovers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intensity of Indian acquirers and their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 following acquisitions in Europe. As such, firms with no research capacity can benefit from the acquisition by accessing advanced targets, although firms with extensive research capacity outperform any of their Indian competitors as these firms hav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to not only exploit but also explore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acquired target. Furthermore, we found a positive effect of the acquisition of a high-tech target company, regardless of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acquirer. We also found that business group membership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hareholder value, although horizontal acquisitions as compared to vertical and unrelated deals have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for these companies. This result is again linked to the more explorative nature of vertical and unrelated acquisi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horizontal deals that are more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20.
王正洁  杨洁 《江苏商论》2020,(3):112-116
近年来,高管“天价”薪酬及其与企业绩效不相配比的现象层出不穷,薪酬契约机制的激励效用愈发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以2013—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公式对高管薪酬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丰厚的高管薪酬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但管理者权利会反向调节两者间的正向关系,且相比非国有企业,这种抑制效果在国有性质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