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低于西部的"塌陷"危机.笔者运用偏离-份额法及其空间与时间拓展模型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区域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演进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应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引导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SS分析法的江苏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江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西部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全国经贸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一、产业结构对各地区在区际分工中相对地位的影响一个地区在全国经贸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第二、三产业较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骏 《经济问题》2008,(6):113-116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前景,也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长三角地区未来要实现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问题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等.基于此,长三角地区必须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来源.  相似文献   

5.
方斌  吴金凤  王波 《生产力研究》2011,(9):84-86,95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仍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太湖地区10个城市发展趋于稳定,并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具较强的相关性,太湖地区的经济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好,而与之距离越远的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弱;前者的市场化程度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较大;而后者受城市化的强力推动更多;前者产业结构已日趋成熟,推动人口集聚和高层次人才的增多。研究认为,后者还应从提高区域市场化指数入手,强化产业、人才、资金的市场化推动,及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出台激励性政策,促进长江以北地区和钱塘江以南地区产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阚大学 《技术经济》2012,31(4):38-44,125
利用2000—2010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出口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三大区域的进口均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三大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投资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的FDI、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的FDI没有促进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同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8.
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地区传统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扩张行为.本文从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出发,对影响产业转移投资主体的区域选择因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指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把区位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此方法以全国城市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测度.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可以挖掘区域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不仅测度了长株潭"3+5"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还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雷平  施祖麟 《经济经纬》2008,(2):101-104
长期以来,企业数量与规模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产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越是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企业与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研究还为理解地方政府与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的冲突提供了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