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企业的四个意识和两种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建华 《经济世界》2001,(10):59-60
日本的一些企业凭借“四个意识”和“两种精神”在日本经济景气低迷的状态下,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其做法值得借鉴。 质量意识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早已成为日本企业的共识。在他们看来,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应在工艺中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它涉及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日本企业认为,这比由检查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更为重要。以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为例,“达到最好的质量”是这个企业的质量方针,它要求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向顾客提供最优秀的产品和最优秀的服务。一款新型车在生产前…  相似文献   

2.
官文娜 《开放时代》2014,(1):99-117
日本企业中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劳动组合"是日式企业的三大支柱,这一提法是詹姆斯·阿贝格兰在上世纪中期,对日本企业进行调查后,在《日本式经营》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半个世纪后,阿贝格兰进一步强调,美国企业很明显的是"营利性企业"。相对于此,"日本企业并不是单纯以替股东和经营者创造利益为目的而存在的经营组织。……企业是全体员工的生命共同体"。显然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企业是在两种不同的理念下运营的。本文不打算讨论日本式企业具体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而是从前近代住友家法入手,讨论欧美以外日式企业存续的理念及支撑这一理念的文化理据,并探寻日本本土原始宗教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后的宗教伦理的内涵及影响。这一讨论对于认识不同理念下的资本主义、认识孕育日式资本主义企业运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提供另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文化注重展现个人自由不同,日本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展现集团的力量,具有丰富内涵的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的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日本集团意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深入论述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创新水平处于全球前列,而日本社会创业的比例却很低,被称为“创业真空”国家。作为创业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变量,一个国家新生创业者比例对于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使用全球创业观察2014年的数据,采用个人层面是否为新生创业者和创业意愿作为主要因变量,分析国家层面的变量对于个人成为新生创业者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层面单一因素,如文化上的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对新生创业者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则会影响个人是否成为新生创业者。在加入年龄这一调节变量后,发现三者之间的交互项显著。这说明日本低创业率不仅仅是单方面因素导致的,而更是宏观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规避以及老龄化三者之间共同影响的结果。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日本创业现状以及制定促进创业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农行企业文化是农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行风行貌、企业精神及干部员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农行企业精神,其本质在于员工的共同意识及价值观念。农行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表层物质文化。包括农行的行徽标识、室内装修、环境美化、服务设施等。二是浅层次的行为文化。包括服务质量、员工仪容仪表等。三是中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农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行为规范及员工办事效率。四是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包括农行的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目标等,而企业精神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众意识,具有强烈的凝聚力、感染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香港旭日集团“追求和谐、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其团结一心、尊重科学、服务人类的忠实反映,体现着香港旭日集团全体员工的理想、信念、决心与意志。本文从对香港旭日集团企业文化研究入手,着重分析其“追求和谐、追求卓越”的旭日企业精神,探讨东西方文化结合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以及对建立企业和谐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颖 《经济论坛》2006,(5):78-79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本文所讨论的企业文化主要指最里层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当今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潮.所谓企业文化,即企业借助于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因素,在一种企业精神的统下,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创业心等素质,将企业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企业,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  相似文献   

9.
祝春山  杨帆 《经济论坛》2007,(23):99-101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温床,任何企业文化从产生起就深深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整个国民经济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它却能在上世纪中后期创造"东方的经济神话",除了日本创新地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外,更与它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在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同时,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本国实际,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日本与我国在传统文化上共同的根基--儒家思想,其企业文化的兴衰存亡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创新水平处于全球前列,而日本社会创业的比例却很低,被称为"创业真空"国家。作为创业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变量,一个国家新生创业者比例对于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使用全球创业观察2014年的数据,采用个人层面是否为新生创业者和创业意愿作为主要因变量,分析国家层面的变量对于个人成为新生创业者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层面单一因素,如文化上的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对新生创业者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则会影响个人是否成为新生创业者。在加入年龄这一调节变量后,发现三者之间的交互项显著。这说明日本低创业率不仅仅是单方面因素导致的,而更是宏观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规避以及老龄化三者之间共同影响的结果。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日本创业现状以及制定促进创业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新智囊》策划的“中国商业理念转型三部曲”之二,上期封面所报道的”狼性文化的终结”是为开篇.如果说“狼性文化”更多反映了中国企业竞争文化的过去和现状,那么“和谐企业”是作为经营理念转型的方向而提出的.而我们在下期封面中将继续推出有关“企业精神及信仰”的系列报道.重点在探讨支撑经营理念转型的动力之源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坚持政府创意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营战略,在国际化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而把日本推向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人们不禁要问,其中的奥秘何在?日本企业活力的源泉在哪里?答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所追求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信念体系。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企业,表现为不同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则表现为每个成员的集团意识、统一的行为准则、个人与企业同荣  相似文献   

13.
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大型企业集团主要的发展战略。但并购重组的企业必然涉及原企业的深刻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折射出来的是原有的习惯、理念、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并购重组后只有在共同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统一,真正做到企业文化的彻底融合,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完成企业重组。  相似文献   

14.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可分为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企业全面开展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本文认为,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和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构建适时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蔡轶娜 《经济论坛》2006,(5):129-130
一、有关企业集团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大多数国家,企业集团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而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在法律上出现的多为母、子公司,控制企业、附属企业等。只要构成了法律上规定的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企业、附属企业关系,就被认为是形成了企业集团。在美国联邦制定法中“,控制”(control)是界定“企业集团”的最主要的范畴。只要一个企业被另一个企业所控制,法律上就可以视其为集团。这种控制的对象是决策权。英国《公司法》(TheCompanies Acts,1989)仅仅在三个方面接受了集团法原则,分别是提供统一的集团账目、禁止公司购买自己…  相似文献   

16.
朱秀兰 《经济论坛》1999,(14):27-27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甚至已成为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一、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在我国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本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其实践来源于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企业文化“枝干”长在日本,理论研究“花”开在美国,但“根”却在中国。因为所谓的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企业职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素质、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取向和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文化定势。企业文化把人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深深根植于企业每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笔者认为,对企业而言,在实践中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运作程序,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牢牢把握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根本“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理想”是核心;“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文化”是基础。1993年中国国家体改委访美代表团考察美国的市场经济时,美国的专家、教授首先谈的不是美国的市场经济,而是…  相似文献   

18.
闫旭临 《经济师》1991,(1):48-49
<正> 企业文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已呈现出日益繁荣的趋势。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我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于企业共同方向上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是增强企业内聚力、向心力、持久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这种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主旨,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为基础,以造就“四有”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一个分支,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环境和企业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谋“道”——讲求经营之道,铸“魂”——培育企业精神,塑“形”——塑造企业形象,育“德”——培养企业道德,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已成为大公司大集团高层次现代化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住一,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既然反映广大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和群体意识,那么它对企业内部不论哪部分职工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这种感…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家庆 《技术经济》2003,22(12):22-24
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一组织在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所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内容。纵观企业的发展历程,有竞争力, 有活力的企业,必定有精粹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总则,成功的保障。企业管理专家认为:企业创造的财富(价值),50%以上来自技术创新,另外50%来自管理,但是在技术创新的有效发挥中,80%来自管理。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灵魂和思维方式”,它决定着企业的外表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