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丘陵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农地非市场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价值研究中的薄弱点.选择典型丘陵地区荆门市,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进行支付意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民众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并对该价值进行了定量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总量为86.77亿元,其中耕地为29.01亿元,园地为9.27亿元,林地为23.38亿元,水域为25.11亿元.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特征有显著相关关系:市民支付意愿与家庭人口和支付方式显著相关,农民支付意愿与年龄、土地面积、收入和开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具有多重生态服务价值,对其定量评估,可为耕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测算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样本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市民和农民两类样本,调查居民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认知程度、支付态度及意愿支付额,为价值评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农民的认知程度显著低于市民;80%的市民和65%的农民有支付意愿;市民和农民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148.36元/年和100.20元/年。因此应加大相关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认知程度;完善耕地保护与补偿的长效机制,使耕地外在生态价值内在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及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条件价值法,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南京市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04087.92万元,单价为20760.59元/hm2;(2)57.76%市民和60.32%的农民家庭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付费,支付意愿分别为208.33元/户•a和120.26元/户•a;(3)家庭收支水平、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受家庭支付能力及其在耕地非市场价值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城乡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并不高。  相似文献   

4.
丘陵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磁——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非市场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价值研究中的薄弱点。选择典型丘陵地区荆门市,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进行支付意愿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民众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并对该价值进行了定量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农地非市场价值总量为86.77亿元,其中耕地为29.01亿元,园地为9.27亿元,林地为23.38亿元,水域为25.11亿元。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特征有显著相关关系:市民支付意愿与家庭人口和支付方式显著相关,农民支付意愿与年龄、土地面积、收入和开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CVM的荆州市城乡结合部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CVM评估法,以荆州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对象,以支付卡方式设计收集了125份有效调查问卷,对研究区农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荆州市城乡结合部87.2%的居民家庭对农地非市场价值有正的支付意愿,在现有家庭数的基础上测算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农地总非市场价值分别为546.28万元,227.93万元,229.46万元,263.60万元和1285.27万元.单位公顷非市场价值以林地最高,达74763.15元;水田最低,只有19550.15元.家庭人口、支付方式和教育程度对农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调查分析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仙桃、汉川5市县1255户居民家庭对农地保护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农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78.09%受访居民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91.79%的受访居民认为所在地目前需要加强农地保护工作,83.82%的受访居民愿意以捐资或参加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农地保护;从居民家庭参与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出发,湖北省居民每年保护农地的支付意愿总价值达572574.59万元,折合单位公顷农地非市场价值为13081.90元。文章提出组建农地保护的民间平台,增强公众监管机制;增设农地保护专项补贴政策,激励农民保护农地的积极性;界定基本农田保护的价值内涵,建立区域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CVM的厦门公共休闲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支付意愿调查,对厦门市公共休闲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评估运用SPSS16.0软件,采用卡方χ2和独立性检验技术对支付意愿及支付意愿值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性别职业、文化和职业程度与支付意愿显著相关,而年龄、月收入和是否为厦门市居民等因素与支付意愿相关不显著;职业与支付意愿值显著相关,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是否为厦门市居民与支付意愿值极显著相关;2008年,厦门市公共休闲环境的非使用价值为0.65亿元,人均支付意愿中位值为41.5元/a,其中,存在价值为0.17亿元,生态价值为0.26亿元,社会价值为0.22亿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评估秦巴山重庆片区宅基地非市场价值,为加大贫困地区宅基地退出补偿力度提供依据,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double-bound DC CVM)。研究结果:(1)研究区城乡居民对宅基地各类非市场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生活环境、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经济收入等因素差异影响到城乡居民认知水平。(2)受访者对各类非市场支付意愿支付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受访者往往"理性"的将宅基地价值与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经济人。(3)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认可程度对其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一些经济社会特征对受访者的支付决策也产生一定影响。(4)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约为679.26×108元。每公顷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约为155.94×104元(10.40×104元/亩)。农民家庭年均支付意愿为464.52元,市民家庭年均支付意愿为1188.84元,分别占区域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96%和1.84%。(5)重庆市在该片区实际执行的12×104元/亩的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偏低。(6)双边界二分式CVM引导技术在评估宅基地非市场价值中的应用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应通过参考单位面积宅基地非市场价值,提高贫困区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实行区域产异化补偿等措施,保护退地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生态保护、协调流域上下游利益、促进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使用CVM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山东省16个市464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黄河下游居民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并运用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域居民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但大部分居民认为国家应该是补偿主体;受教育程度、工作优越性及收入与其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男性居民较女性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更高。  相似文献   

10.
选择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意愿调查,建立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以此来分析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情况,得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影响居民生态补偿的因素,计算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并总结生态补偿的障碍。研究表明:在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生态补偿以及环境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的变动,都会对居民生态补偿有所影响,而且计算得出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额度偏低,为357.04元/年,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我国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尤其是对养殖场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研究养殖场周围居民对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效果属性的偏好与支付意愿,可以为科学评估环境治理的收益和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优先序提供依据,对畜禽粪污的资源投入进行合理配置。[方法]文章设计了一个包括居住环境空气状况、水质、人畜共患传染病、价格等属性的选择实验,以江苏省淮安市的养猪场周围129户居民调研数据为例,利用条件Logit模型测量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各属性的隐含价格和居民的补偿剩余。[结果]研究发现,居民对空气状况、水质、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支付意愿分别为39.89元/人、37.83元/人、7.68元/人,居民对气味和水质这两个环境属性的关注度较高且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对降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支付意愿最低,通过补偿剩余计算得到,当地居民愿意为环境改善支付100.18元/人。[结论]政府在对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时,应优先考虑具有空气和水质改善作用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合理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居民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运用非参估计方法得到以下结果:黄河三角洲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在121.3~200.22元/(户·年)之间,总支付意愿在7088.77~11700.86万元/年之间;被调查者的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学历和户籍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本文利用CVM方法调查了淀山湖区域居民对水产养殖系统环境损害成本的支付意愿。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3.5%的居民对解决水产养殖造成的淀山湖生态环境损害存在支付意愿。利用单边界两分式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治理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5.92元/人·年。据此计算,淀山湖周边三镇水产养殖系统的环境损害成本为每年276.7万元。居民治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支付意愿受收入、性别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测算具有弹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方法]以河南省457份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选择实验法,建立由4个属性水平、7个选择集组成的生态价值属性集,测算受访对象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结果]城乡居民对于耕地资源景观与生态环境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农民和市民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属性满足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农民支付意愿为2 060.55元/hm~2,市民支付意愿为3 396.15元/hm~2,两者相差近1 335.60元/hm~2,收入水平、环保意识是影响受访对象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最直接因素,但两者均认为耕地面积不变、耕地质量改善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改善为最优选择。[结论]补偿额度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将农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下限,市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上限,可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意愿调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井冈山林区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支付值进行系统分析,并对2001~2010年间区域内居民的意愿支付数量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区域内居民享受生态公益林价值的意愿支付费用相差较大,平均意愿支付值约为调查者数量累积百分数的62.27%;意愿支付值的大小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年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既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又是资源管理政策制定的依据。本文以张掖市甘州区的耕地保护规划为契机,基于选择实验详述了非市场价值评估中指标选取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法,使用Mixed Logit模型和经验仿真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者剩余的变动。结果表明,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后,甘州区城镇居民的平均补偿剩余为3445.79元/户,农村居民的平均补偿剩余为3263.19元/户,社会福利整体增加5.09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组内对价值评估指标的偏好存在显著的随机性,组间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条件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现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支付卡形式设计了374份调查问卷,调查了岷江流域居民对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岷江流域60.80%的居民家庭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每户每年44.00元。按照岷江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是5 507.48×104元。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支付意愿与个人社会经济变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作了环境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运用意愿调查评估法(CVM),以随机抽样方式对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32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到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平均支付意愿(WTP)为44.45元·人-1,非使用价值总额为4.30×108元·a-1,其中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为2.33×108元·a-1、1.27×108元·a-1和0.70×108元·a-1。被调查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保护区的偏爱程度与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则与支付意愿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东阳-义乌水权交易开创了中国水权交易的先河,但交易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本文从水权交易对东阳横锦灌区的影响、义乌居民用水满意度和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角度作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东阳地区,水权交易有利于东阳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横锦灌区农民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对义乌居民来说,水权交易使居民的用水满意度由“部分满意”提升到“接近满意”,平均意愿支付由1.69元/立方米提高到2.37元/立方米,提高了40.2%。水权交易不仅大大改善了义乌居民的用水满意度,而且提高了居民的支付意愿。对居民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居民的支付意愿主要受到支付能力的影响,而对政府提高供水服务的信心和用水满意度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引入社会互动变量改进目标导向行为理论框架,探讨生猪规模养殖户对环保饲料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应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规模养殖户对环保饲料的支付意愿。[结果]大多数规模养殖户(8134%)愿意采用环保饲料,且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每头生猪饲料成本的669%(4680元/头)。社会互动中的干群互动、同行互动均能显著提升规模养殖户对环保饲料的支付意愿,但同时同行互动不利于其意愿支付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环保饲料支付意愿决策上,社会互动较少的规模养殖户更容易受到制度规范的约束,而社会互动较多的规模养殖户则更易受到感知养殖热情的影响。[结论]政府部门应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并借助多种方式推动规模养殖户进行社会互动; 同时可依据社会互动程度的不同,分别制定相应措施以促进规模养殖户对环保饲料支付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