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词“她X”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词“她X”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研究和分析了“她X”的构造和意义,指出了其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并从语言的经济高效原则、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以及标记理论出发,探讨了它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妈”事件是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较为著名的一次事件,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投资者较强的购买能力,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我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投资错位、缺乏理性分析和途径匮乏等问题。为此,我们应从投资环境建设、投资者投资选择能力建设以及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的角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中产阶级”情有独钟,然而,它在中国的命运却十分坎坷。如今,当我们告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时候,终于可以从它那依然有些模湖的定义中,勾勒一系列“疑似中产者”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4.
能源“三荒”考验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发展的中国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可中国的能源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瞩目。这要归因于正在大面积持续发生的“电荒”、“煤荒”和“油荒”。三大支柱性能源几乎同时出现大范围紧缺,无疑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强劲冲击。  相似文献   

5.
“公”和“私”在政治伦理中是两个相对的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讲,公与私的所指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关系是全体与个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全体成员的利益,集中体现公众的整体意志;“私”是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代名词。如何处理公私关系,协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处理公私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迥然不同的原则和方式。公与私的具体内涵和实现途径,会因不同的政治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杨育谋 《经贸实践》2006,(12):46-47
2006年10月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完满结束。与以往不同,本次广交会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长期以“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本次广交会中开始集体涨价!不少行业的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10%到20%之多。由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制造”价格全线上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涨价,又将对中国的出口,乃至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中国股市是一种“非均衡二元结构”的格局:一方是具有绝对控股权、持股成本低、股份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另一方是处于依附地位的、股份可以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完善,国有股的“非流通”性导致中国股市投资行为扭曲。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市场发现价格”的新理念,并通过向“散户”折价配售国有股对其进行补偿。社会公众股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风险承担者,要保护他们的基本利益,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8.
宋鑫陶 《商周刊》2011,(2):49-50
从落后到一流、从追赶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南车四方11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应该借鉴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改革,在此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当中是思政课程教改的重要任务。而在思政系列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其中专门进行历史教育的课程,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契合度很高,具有很大的融合可行性。“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多层面进行分析,探讨融入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无论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拓展市场空间,获取国际资源,还是从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等角度来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简述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底,我们到了南部非洲国家纳米比亚首都温得何克。在温得何克的中国人把温得何克叫做“温都”,和当地人发音很类似,倒也贴切。“温都”北部工业区有个批发和零售中国商品“中国城”。从市中心区到“中国城”,打的要花15纳米比亚元,但是从中国城回市区,只需7.5纳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详细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适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语言的相似性与中国对其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会计语言相似性的衡量方法,研究发现,相似的会计语言能够促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之后更加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语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直接投资的机制主要是缓解了东道国企业与我国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述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本文结论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证据。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文革”一路走来,我们从一种极端过渡到了另外一种极端。“文革”是非人性的;当今的中国则代表了一种人性的“放纵”,无视规则、价值和论理。这样一种极端现象的存在,绝不是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4.
刘石 《商周刊》2011,(1):18-18
经常有人们抱怨,出国购物买回来东西一不小心就是“中国制造”,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还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让老外们看到了充斥在商场里货架上、家庭衣帽间和储物柜里的中国货,也让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在惊叹中国的崛起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之余,又不断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5.
66张牛皮装饰的墙面,整张马驹皮手工缝制的茶几,掺入金粉的威尼斯水晶灯,可擦洗的真丝壁布,“护城河”环绕的豪宅,需要放下吊桥才能通行……在200多平方米的卧室中安睡了一夜的主人,被清晨的鸟鸣自然地唤醒。早餐可以在中餐厅,也可以在西餐厅,全看胃口需求。如果是夏天,可以在碧波荡漾的游泳池中消磨半个小时再享用早餐;如果是冬季,散步走过的大理石地面都会有地热系统加热。这是一幅中国豪宅的“浮世绘”图景。越来越多的富豪正用他们所构筑的“豪宅梦”告诉世人,这是真正的“生活”。是这样吗?“浮世绘”的欣赏者中也能听到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从“文革”发端的1965年到日中恢复邦交的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日本。本文以当时日本综合性杂志的有关中国报道为素材,从日本论坛的“中国论”的变迁过程来探讨“文革”对日本的影响和)中击,同时也回顾了“文革”之火在日本,从学生运动到工人阶级,从“全共斗”到新左翼各派,从学园纷争到个别斗争的阵地战的变迁过程。本文认为,研究“文革”对日本的冲击与影响,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时期研究中国的成果总结来认识,还要将其置于战后日本精神史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功能。今天中国人的“中国认同”正在面临各种外部挑战和内部解构,“中国认同”建设必要且迫在眉睫。民族社会学视角下,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认同”建设的两种基本路径均不符合实现社会横向维度族类整合的本质性质和基本原则。珍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传统和悠久的历史过程本身,普及对“中国历史”的集体历史记忆,提升“这是我们的历史”的历史意识,奠定对“中国历史”的历史认同的坚实基础,才是“中国认同”建设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一个共识,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也成为是企业在21世纪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等概念曾经被很多中国企业视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当这些抽象的理念和管理哲学遭遇到活生生的现实之后,企业就开始变得迷惘。但是,“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何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 “韩流”文化压倒了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境外文化的影响。要想数量化“韩流”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就是说要准确地得出“韩流”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很困难的,不过借助互联网搜索工具可以间接地比较目前在中国各种境外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飚 《开放时代》2009,(9):103-114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对象化和对世界的外化(即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外在实体)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可能比“国族”观念取代“文明”或者“王朝”概念更为重要。第二,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把世界想象成为要主动争取的对象,认为国族建设是为了实现更大革命目标的一个手段;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切实际的“革命天下”的想象。第三,在改革时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反而趋于单一化,同时对自己的理解也趋向于内化和简单化。文章最后呼吁发展一个“去中心”的对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