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2.
李梦芬  王丽芹  Liqin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05-107,126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能使农民获得持续增收,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加速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疆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方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调查分析,当前新疆“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渠道狭窄;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增加,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拴福 《发展》2006,(9):44-44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既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甘肃泾川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抓输出、建基地、搞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数量和规模逐年扩大,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徐林 《湖北经济管理》2008,(23):104-105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禾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和回顾“十五”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制定“十一五”期间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屡次的反复,遇到了许多障碍。并且,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影响我国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曲线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战略,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跳出农业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当前,在农村积极推广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是农民市民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新阶段,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来自农民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使得农村劳动为流动与转移问题成为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出影响我省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对2004年全省17个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省各县市共17000多农户,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缓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想更快地实现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必须向能获得更大效益的行业进行转移。在此次历时一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福建省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日益加大,必须把劳动办转移作为大产业,这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七台河市虽然是矿区城市,但农业仍占一定比例。现有农村劳动力12.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6.29万人,占51%,目前只转移输出3.24万人,仍然闲置3.05万人。从总体上看,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征:转移规模逐步扩大。转移劳动力总量比1999年增长72个百分点。转移地域较近。多数在就近转移,转移到市外的占35%,转移到国外的仅占2%。转移行业分布较广。在工、商、运、建、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的位置变更。在个体层面上,它表现为农民个人的角色转换和地位变化,在社会层面上,则表现为农民在不同行业、地域之间的流动。历史发展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而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泰顺县农村转移已有些历史,最初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出现,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无序、小规模的民间个体行为逐步走向自觉、有序、有计划、有规模的政府行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季节性外出。但是,微少的收入使一些家庭难以糊口。第二阶段:以脱贫为…  相似文献   

17.
张俊卿 《北方经济》2004,(11):41-43
据内蒙古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内蒙古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4.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2%,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状态以及转移的规模和质量都很低的现状,使得内蒙古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同全国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只有真正解决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问题,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山区经济》2005,(3):5-14
吕梁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脆弱,农民脱贫艰难。吕梁市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顺应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大趋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月上旬,张宝顺省长在吕梁调研时,对吕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安排《山西日报》就吕粱的劳务输出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决定在吕粱召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会。为配合好这项工作,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市委政研室、农业局组织专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吕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大余县是赣南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属非重点县,全县现有人口近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转移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全县和扶贫的工作重心。2007年,大余县在开展市场和县情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遵循“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培训原则,调整和优化组合教学资源,开设了以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服装、针织工、家政服务、酒店服务、烹饪和农村种养实用科学技术等市场需要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