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机补贴是具有门槛效应的效率增益政策,通常效率与公平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农机补贴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和中介变量法研究了农机补贴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机补贴显著降低了农户收入的基尼系数,提高了收入分配公平性;其作用机制是农机补贴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打工收入,尤其是相对贫困农户,溢出效应对冲了门槛效应,使得农机补贴的收入分配效应兼具了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军民 《财经研究》2003,29(4):55-60
本文主要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公平与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率的同时,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则源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贫困地区和农户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一分析也是对库兹涅茨曲线在农村经济内部的一个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消除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我们选取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两个指标,采用1990-2004年相关数据,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SPSS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两者间互为线性因果。结论揭示的规律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经营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婕 《经济论坛》2006,(5):113-1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地区或新型工业区,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又可以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拥有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的土地资源,农民才有机会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但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我国总耕地面积是…  相似文献   

5.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因素看,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够减轻自己对耕地传统农业及正在被消耗的能源的依赖,并且能够降低食物的物质生产成本。”历史已经证明,人类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共同内容是耕地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提高。“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舒尔茨的这一观点对于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除了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等四个自治区(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他西部省、市、自治区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重庆、四川两个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水资源短缺也是西部大部分地区面临的一个困难。西北地区年均降水量少,蒸发量较大,而且部分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不够稳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来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资源短缺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极为活跃。根据相关统计,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达1亿多人,其中四川等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量居全国前位。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 "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内涵式增长。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水资源、农机、化肥、人均耕地和家庭固定资产等。其中,有效灌溉土地、水资源、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我国各省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省际差异较大,效率较高的省份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建议通过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等措施,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9.
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发展始终面临着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的双重目标。近十多年来,中国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依旧存在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建设用地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整体经济效率增速放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恶化。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孕育着很大的债务风险。在经济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源的"动钱"方式来实现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动人"和"动钱"相结合,同时实现经济集聚和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平衡。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来实现效率和平衡的双赢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模式视角,利用2006—2021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考虑地理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达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的总效应以及直接效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方向为正。(2)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为正值,三类转移模式都呈现出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特性。(3)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同模式对提升本地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大于省内转移、跨省转移的直接效应。文章提出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工业、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要素投入的需求明显不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资本的作用逐渐减低,资源约束的影响较小;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投入有限,资源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地,对不同地区资源约束下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人力资本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阻碍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发展,使得西部地区资源约束对增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理论认为,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但我国却出现了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文章在认真研究中国转型时期背景和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现实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发现由于转移劳动力只能得到其创造财富的较小部分,因而仅有就业转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不能缩小,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应通过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地区投资等多种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利用1997—2006年西部地区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以及西部各省市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各省市的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三种产品的非线性模型再现杨小凯的城市化及二元经济理论,并讨论杨小凯在三种产品线性模型中省略了的不完全分工结构及存在户籍限制下的城乡人均真实收入差异问题。在实行二元经济转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应该牢牢抓住提高分工水平这一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对提高全社会分工水平和人均真实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镇的发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交易成本,为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便利条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促进城乡交易效率改进、提高社会分工水平进而实现二元经济转型的战略地位,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环境与资源约束及其破解入手,认为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的有效出路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在深入剖析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做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托达罗模型,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并结合江苏省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存量和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预期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融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基本模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工资水平、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城市最终产品部门就业量也随之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城市劳动力的单位有效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实际工资水平会上升;另一方面,经济中的人均收入虽然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在扩展模型部分,我们引入了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部门,分析发现,中间投入品部门的产业集聚在一定条件下会扩大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非农劳动收入已成为湖北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实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将直接增加农户收入,农户劳动力分配很可能因此产生调整。基于湖北309户水稻种植户的入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影响水稻种植农户参与非农劳动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粮食补贴的水稻种植农户中参与非农劳动的显著增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按计税面积计算的粮食补贴还是按种植面积计算的粮食补贴,都将影响农民参与非农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