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金一彪 《中国招标》2009,(33):51-54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也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与国际贸易。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持续吗?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对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被经济学家定义为劳动密集型国家,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各国畅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否会持续下去将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的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指出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应该对劳动力比较优势有清醒的认识,警惕"比较利益陷阱",并立足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被经济学家定义为劳动密集型国家,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各国畅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否会持续下去将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涛 《西部大开发》2011,(6):52-52,5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出口贸易增长主要靠价格优势。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出口贸易的促进方式势必转向非价格竞争优势方面,笔者认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保持中国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加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口是否能够重新恢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仍然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于这一判断,本文对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是衡量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2009年以后,我国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从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这一变化意味着我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8.
物美价廉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后能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的标签,而我国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企业能以低价格的比较优势占领市场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劳动红利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利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契机加快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我省的人才优势变换为技术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福重 《西部论丛》2009,(12):46-47
2010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未可乐观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将经济的拉动力量从出口转到内需。可这不是在短期内就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从更长时段看,我们最大的比较优势仍是人力资本成本低,最具有优势的部门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保持出口的适当规模,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二元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及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变革 产业导向"模式,在成功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障碍。因此,以人力资本提高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无须质疑,也是令中国人高兴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正在递减,而能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紧张。导致经济总体成本急骤增长。高增长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法,基于两部门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对中国1981-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波动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当经济繁荣时,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反,则贡献较小,甚至为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会创造出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众多人口的就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全球化,是机遇更是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广泛地引进外资和扩大跨国经营,有效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从民营经济吸收外资的优势看,主要是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劳动力便宜,加之政府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有极大的价格优势,从而为外商来华投资打开空前广阔的通道。按照透明度原则,民营经济还可以尽快获得各种急需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高科技和现代管理,取长补短加快发展,为进入世界市场提供良好的机会。然而,历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中国将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万金金 《北方经济》2006,(16):37-39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方法,对1990-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的外商投资地区差异的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超过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弹性系数方面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一、给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1.加入WTO将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并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首先,会使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就业机会大量增加。在参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中,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相对较低,从而在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加强,。在出口上,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会因国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比如,服装行业是出口依存度最高的部门,该行业30%以上的产品都依赖国际市场,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一般也在20%左…  相似文献   

18.
周智屏 《特区经济》2010,(4):131-132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始于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因此迟滞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本文以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专业化高端劳动力在各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及演变规律,指出后发国家有可能依靠专业化高端劳动力比较优势超越先发国家率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主导世界贸易政策。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人才培养、自主研发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产业升级促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屈宏斌 《发展》2015,(2):24-25
至202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仍会在8%以上,目前盛行的对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的担忧未免夸大其词。经济数据的波动、增长乏力,不断引发这一轮增长放缓是周期性还是结构性的争论。我们的测算结果显示,至202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仍在8%以上。目前盛行的对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的担忧未免夸大其词。这里分别从劳动力、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几个方面探讨其对中国未来5~10年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劳动力素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