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玉豹 《时代经贸》2013,(24):189-190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我国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国情在很多方面与日本相似,因此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制度建立背景、制度体系、运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日同属儒家文化圈,在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都具有东亚社会福利模式的特点,深入跟踪研究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最新态势,对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阐述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在此基础上,归纳梳理三次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我国构建立理保险制度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314-316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突出问题是老人护理问题。在介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护理保险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我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应以强制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同时鼓励并支持发展商业性护理保险,为从社会保障方面解决老年护理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老龄化社会解决老年人照料问题的良好制度安排,已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实施。这些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各有特色,又在实施范围、筹资主体、护理机构等方面表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尽快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问题,德国、日本先后于1995年1月1日、2000年4月1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在1999年也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龄化并呈加速趋势。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看护功能日益削弱、城镇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资金来源不足。有必要借鉴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城市的居家养老护理保险与农村的老年护理救助模式。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从价值支持、意识形态支持、成本支持与路径支持上论证了该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郝微  杨玲 《时代经贸》2012,(2):94-95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地震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保险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接着比较分析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地震保险制度经验,提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框架——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灾后补偿的运作机制及完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1966年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建立,至今已经过了46年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10次大地震的考验,尤其是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巨额损失赔付再次证明了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成熟性.然而,尽管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日本是地震高发国,未来若再发生巨大地震,现行的地震保险制度难以应对巨额的损失赔付.因此,日本国内目前已开始酝酿修订地震保险制度.本文以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地震保险制度调整为切入口,在总结分析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优越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探讨其改革的要点及方向,以期对中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的是商业护理保险模式,我国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新的路径就在于建立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的双层护理保险制度。双层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建立面临诸多瓶颈,需要政府采取制订护理等级评估标准、财税优惠政策,明确政府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筹资责任,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等措施来规范并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佳 《经济研究导刊》2013,(1):187-188,190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经验,积极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日本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2%,其已进入超老龄社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龄者不断增加.针对这种现状,日本政府干2000年推出介护(护理)保险制度,其以全社会相互扶持为目的.本文针对日本介护保险法的主要内容及其问题予以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今后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杨体仁蒋琢吴耀敏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最初名为失业保险制度,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变化的需要,在制度结构与功能上进行了积极调整,发展成为现在颇具特色的以生活保障为基本任务、促进就业为根本目标的就业保障制度,对我...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农村医疗制度的核心是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创建于1938年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使日本尽早实现了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它不仅缓解了贫富差别的社会矛盾,而且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医疗社会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分析相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地震保险制度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经历了建立的前期准备、正式建立和修改与完善三个变迁阶段。介绍了现行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中保险覆盖范围、损失的赔付范围和保险索赔支付办法、参保方法、保险费率、保险金额、保险索赔支付金额限制、再保险、责任准备金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研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特别是以新潟县为代表,从政策实施的视角看老龄事业与养老产业在地方的协同发展,将为我国摸索建立相关制度,满足老年人需求,使养老服务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调结构、惠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地震、台风等巨灾的侵害,每一起事故都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此时都是政府作为“第一承担人”进行救灾和赔偿,本应在救灾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险公司却严重缺位。这不仅没有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更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巨灾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国外经典的巨灾保险制度和我国救灾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我国应以日本为参考建立适合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日本的"支付"解禁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实施存款限额保护措施所遇到的困难以至最终延期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是在一国金融体系整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发挥约束银行经营行为和淘汰劣质银行作用的一种制度。只有在金融监管有效运行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才能切实发挥其功能。而且,它要求市场信息的高度透明和国民高水平的伦理素质。结合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际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本文首先介绍存款保险制度基本理论,其次介绍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接着分析了我国当前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就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分析,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历史沿苹的考察,试图说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海外投资制度是各国都不可避免的选择。2.在对主要西方国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介绍中。本文主要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海外投资制度的代表国家,即美国、日本和德国,通过对上述国家的分析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式。3.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模式和具体制度内容的分析,以建立合理的参照系,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效供给,将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金钥匙"。然而,动态调节机制的缺乏与制度系统性障碍,导致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非适宜化。为提高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适宜效率,需采取"竞争嵌入"与制度"解锁"双重策略:一方面,通过竞争嵌入机制,实现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多中心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收益预期和保障,进行制度"解锁",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存款保险基金是存款保险机构履行保障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使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部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存款保险基金,并建立了完善的运作管理机制。文章以日本、韩国等与我国条件类似的东亚经济体为参照对象,从存款保险基金的用途、资金来源、投资管理规定等不同方面,总结了存款保险基金制度的基本安排,从而对我国未来存款保险制度下的基金管理安排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