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研究报告》2006,(3):16-17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同时它是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因而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意产业中的部分产业类别同其他“知识产业”一样具有高度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系统集成产业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系统集成产业发展的实践背景 1.系统集成产业在营造未来生产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国际上先后提出了许多制造业新的概念。如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精良制造(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计算机集成人机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Machine Manufacturing)等。新的生产体系的构造过程已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制造体系,系统集成产业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以往的生产制造体系的构造过程中,设备制造商起着  相似文献   

3.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产业融合带来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及区域效应等。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产业是茶产业文化积淀和茶文化产业发展情景下的产物,伴随着现代文化市场化需求而发生和发展。充分认识传统茶产业的这种处于进行时中的深刻变化,适应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实施相应的对策与办法,是推动茶这一古老行业更加兴旺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1年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重庆市抢抓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向中国西部转移,推动重庆市计算机产业的大发展,在这大背景下,重庆如何形成计算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有待探讨。本文结合重庆市计算机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以高新区为例分析提升计算机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朱兰 《民营科技》2005,(4):14-16
文章论述了当今世界经济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三大趋势。集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积聚形态的组织形式,而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则产生新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化中资源循环的特征贯穿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企业研究报告》2005,(9):23-23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不同,将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专指自然资源,为了避免与上的资源产生歧义,下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这些产业自身特点的不同,其产业成长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系统逐渐从模块化走向集成化。产业集成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是对模块化生产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它跨越了行业界限和时空概念,使组织结构、信息传递、创新能力与功能发挥产生质的飞跃,推动了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按照产业集成原则(价值最大化原则,效益倍增原则,增强产业竞争力原则),从产业集成框架、集成方法和集成步骤入手,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惠杰  杨吉 《价值工程》2015,(20):20-23
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分析河南省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及其产业波及效果,指出河南省创意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存在密切的联系,并提出就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能力和"龙头效应"较弱;产业集群发展的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待培育;产业链不够明显,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园区聚效应不够理想;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品牌建设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等等。提升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我们认为:要强化集群理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政府要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培育产业创新创业集群生成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实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等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相比全国其他区域,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有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文章主要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的典型代表、集聚的载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最后,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所面临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群类型的区域产业品牌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骁  肖阳 《价值工程》2008,27(3):19-22
区域背景下的产业品牌发展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品牌建设理解简单化,使得许多地区产业品牌建设出现混乱、缓慢的现象。首先,以晋江鞋业为例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以产业集中度为分类标准将四种不同的产业类型,结合区域产业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的迎接石化产业竞争的挑战,使福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福建省应该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培育石化产业集群。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石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加快石化产业集聚和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对于加强福建省石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最后就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及促进其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战略支撑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载体,科学地选择战略支撑产业,将带动衡水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快速赶超.衡水的战略支撑产业可以确定为装备制造产业(丝网、玻璃钢、橡塑制品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5.
摆脱衰退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衰退产业(decling industry)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产品的消费量绝对下降或者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产业。衰退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甚至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个平均值而且呈现下降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的提速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衰退,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将步入衰退行列,而越来越多的滞留在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将倍受煎熬。在我国,目前传统家用电器、煤炭、白酒类产业已经开始具有衰退产业的部分特征,相关产业内企业的战略也面临着重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物流作为一种产业越来越被人们认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物流的概念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被炒得越来越热。各种物流公司纷纷建立,物流研讨会接连不断。从表面形式看,似乎物流作为一种产业已经在中国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有了一个良性的开端。但物流作为一种产业要得到良性、稳步和快速的发展,合适的产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产业环境可以加快市场发展的步伐,并快速地催化出在本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实体。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的物流产业环境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温州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严重制约温州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摆脱困境,必须利用高科技来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利用产业间的融合.使温州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符明怡  张文龙 《价值工程》2021,40(22):19-22
近年来中医药在医学领域的作用日渐突出,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HHI指数),对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程度进行研究,结合六次产业理论,对中医药健康产业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借鉴六次产业理论的实践经验,延长中医药健康产业链;促进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健康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创新发展形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WANG Li  李艳云 《物流科技》2008,31(8):75-76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很多产业融合在一起,从某个角度看,物流产业是为了达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由运输、仓储、邮政、通信等产业融合而成。文章认为物流产业是一个“大”产业,这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认识物流产业,指导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洋新兴产业 在中国,一个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代正在来临。不仅传统的海洋产业将持续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也将崛起,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的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海洋矿产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药物与化工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它们之中有的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的则蓄势待发。 中国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为17亿吨,仅占2.55亿吨总储量的不到7%,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因此将逐步由浅海向深海推进。 各种旅游渡假区现已出现在许多沿海城市,每年吸引来的海外游客就在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