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年—2015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使用SBM模型、GMM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降低但降幅较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正向影响,对低环境规制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对高环境规制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抑制作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具有异质性。进一步考察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环境规制的单门槛效应。在跨过环境规制门槛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低煤炭能源依赖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减弱,但对较高煤炭能源依赖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增强。今后应建立健全外商绿色投资机制,根据不同行业发展水平确定环境规制强度,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刘煦  陈垚彤 《科学决策》2024,(2):122-131
本文在考虑将农业碳排放指标作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非期望产出指标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收敛性模型,测算了201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空间维度,黄河流域各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并不均衡,下游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依次优于中游和上游省份。在收敛性方面,黄河流域各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存在收敛和收敛,即不存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的省份向高省份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超效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ML生产率指数,测算黄河流域64个城市2004—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政府干预、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干预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基础设施对政府干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且具有显著门限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邱婷  吕宏芬  童素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01-107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对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并分析对外贸易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在不断提升,主要由绿色技术进步所推动。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产业结构是贸易开放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为此,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应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5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黄河上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从空间特征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上呈现高(低)集聚态势,黄河“几”字内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市场化和科技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提出黄河流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利用技术的改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服务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和规模和服务业的资本强度,而环境规制政策和创新研发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还未凸显。  相似文献   

7.
探索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减排行动也成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 2002 至 2020 年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混合距离 E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排放、效率、非化石能源、气候绩效等多维度定量评价碳减排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碳减排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和效应。研究表明:总体来看,碳减排发展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来看,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碳减排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中介机制检验显示,碳减排能够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发展绿色金融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论为地区差异化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不同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解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及其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将污染排放和能源两种非常规要素同时纳入数据包络分析法框架下,对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水平均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表现为增加劳动和污染排放投入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本要素使用的特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显著不同。因此,黄河流域各地级市要继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能源环境政策,加强绿色技术进步偏向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2011年—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3种作用渠道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今后可从提升区域基础硬件设施水平、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理念、培养专业性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刘艺璇 《科技和产业》2023,23(5):108-112
通过整理基础理论框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基于2010—2017年长江流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实施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离任审计的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效提高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的政策效应在不同地区生产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提高了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绿色经济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下游地区绿色经济指数始终高于上中游地区,流域9省之间的绿色经济指数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研投入等促进了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洁 《科技和产业》2023,23(6):60-64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的重要起点,对高质量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采用耦合协调度及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中上游地区,绿色生态及数字产业规模等指标制约两系统协调发展。地区应发挥数字经济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向梅  张静 《科技和产业》2022,22(2):340-347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流域内省区旅游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上游西北地区。交通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何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成为提升流域旅游业水平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黄河流域旅游、交通关系矩阵和引力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中的相关指标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流域内9省区旅游、交通引力网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0—2019年,旅游引力网络密度大于交通引力网络,旅游关联度高于交通;旅游引力和交通引力高值区域分别集中在流域内中下游和中游地区,分布区域不一致,同时旅游引力向西北方向空间辐射效应较交通引力明显;旅游业对交通业有着正向推动作用,但由于要素流动,其推动作用存在滞后。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长江流域2003-2012年24个城市考虑环境因素和不考虑环境因素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非期望产出时,技术无效率是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普遍现象,各城市之间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大,但这种差异在逐渐缩小;长江流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多数城市技术效率明显恶化,成为阻碍长江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长江上游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中下游城市;当考虑环境因素时,长江上、中游城市TFP增长幅度明显降低,下游城市开始出现"波特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刘小翠  李爽 《科技和产业》2024,24(10):73-79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关系,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基建投入、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对新基建投入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能够直接、间接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存在地区差异性,表现为新基建投入对上游地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6.
汤君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00-304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单元,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4—2019年旅游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极化现象显著,而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趋于平稳;时序分析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区2004—2019年协调度为0.215~0.890,省际差异显著;空间演变方面,黄河流域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中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孙晶  黄思敏 《科学决策》2023,(6):159-174
绿色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2011-2020年内蒙古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结合重心—标准差椭圆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揭示内蒙古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变异系数、边际垂直β收敛模型探究绿色发展的收敛特征。研究表明:内蒙古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态势向好,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新环境尚未形成;受资源禀赋限制,地区间绿色创新发展分化明显,蒙西地区内部差异显著;内蒙古沿黄生态经济带全区、蒙中地区的绿色创新发展存在显著的σ收敛与β收敛特征,蒙西地区收敛特征不稳定。提出内蒙古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亟需加强绿色创新基础建设投入、差异化政策制定与绿色创新高水平收敛机制构建等,以推进黄河流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南欣 《科技和产业》2023,23(4):192-198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指标出发,测算中国31个省区市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研究2008—2020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水平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影子银行整体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发展尤为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影子银行发展速度最快;全国范围内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程度未改善,其中东部沿海、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空间差异最明显,北部沿海、西南、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缩小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