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因此,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同城化还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2.
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成都城市经济圈,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带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成都城市经济圈的范围界定、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成都城市经济圈对卫星城镇建设和外圈城镇区域经济建设的带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由点到面"和"由面及点"的带动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圈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它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前进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大。要想尽快使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起来,建立和发挥城市经济圈辐射扩散功能尤为重要,内蒙古的呼包鄂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特点等都为建立两小时城市经济圈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唐山市毗邻京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是东北亚的门户城市,具有港口、资源、区位、产业等组合优势,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桥头堡和重要引擎、一个震后崛起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5.
打造"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和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层面的规划引导作用,明确"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国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出现,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有必要进行跨国的区域整合.通过研究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问题,探索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跨国区域整合途径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日趋成熟,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核心经济区域。其中,尤以地处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上海、宁波和舟山三个城市的沿海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港口资源禀赋较为相近,经济发展活力较为领先。  相似文献   

8.
首都经济圈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型的新阶段,转型的核心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产业效率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提升北京产业效率,不仅关系北京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与经济转型的实现,也关系着首都经济圈整体的发展转型。随着首都经济圈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建设进程的深入,通过产业升级与效率提升提高包括河北在内的整个首都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中心城市,北京产业效率的提升,不仅可以直接带动首都经济圈的竞争力提升,同时通过示范作用、转型升级与协作推动经济圈整体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丽娟 《数据》2013,(7):62-65
首都经济圈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首都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2010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的重大决策。两区深度融合,统称新区(大兴—开发区)。本文结合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和功能等相关理论,重点分析新区(大兴—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对新区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新区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如何与周边地区加强产业转移和对接,助力新区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湖南湘西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初露端倪。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目的是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发展;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加强首都经济圈区域创新合作,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首都经济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概述了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现状及存在的市场化创新合作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多层次、网络状的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运行机制,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跨区域技术创新联盟、飞地经济、总部经济等多种新的区域创新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集聚:空间网络及结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研究了2007~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及其空间网络。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网络逐步从分割走向融合,且上海在整个金融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从局部来看,城市群内部金融集聚网络的结构差异明显,京津冀表现为主次型单一结构,北京位于绝对核心;长三角为多中心均衡结构,且江苏的金融中心程度明显高于浙江;珠三角为穗深双核结构,深圳的上升趋势明显。据此,应基于城市群金融集聚网络的不同特征,差异化地整合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区域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武汉城市圈发展进程中,现代物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认识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物流能力的基本情况,在界定区域物流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物流产业规模、区域物流信息规模3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法对2010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依据9个城市的排序结果,分析各城市的物流能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最后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物流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区域物流业即是满足它自身需要的要求,也是其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在深入分析皖北地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园区,打造服务型政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文中选取浙江松阳县为实证案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论表明,城乡物流业产值、城乡公路里程、城乡物流量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据此,文中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服务经济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运用1990-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服务业增长有积极作用,但由过度集聚而带来的负外部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内陆腹地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回旋余地,结合城市群正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空间载体的趋势,关注重塑其产业链空间布局和供应链组织网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以下简称"双链")稳定性与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基于"双链"视角,探讨区域协同发展与"双链"稳定性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中产业协同基础、产业分工互动关联、供应网络畅通等存在的不足,旨在破除"零和博弈"区域发展思维,处理好产业同质与规模效益、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整体招商与分工布局等关系,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双链"网络,并提升其稳定性与竞争力,实现增强内陆地区城市群核心城市极核作用、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区域禀赋性特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探讨如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文中比较了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对应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蕴含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规律特征,力求揭示其对天津乃至我国整体经济获得均衡性内生动力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认为三种产业分别占经济总体的比重和各自形成的规模之间的变动依赖关系,对经济体的长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单一产业在特定周期的绝对值。三种产业间存在着强烈的互为依托,交替发展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