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天下的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再由“德”去滋养,由“物”的特性给予形体,最后再由“势”去定其发展位置;即“道”“德”是创造生命和教养生命的东西,有了“道”和“德”才能有生命,这时再加上“物”和“势”就会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2.
张永桢 《发展》2009,(9):82-82
“和谐”二字,最早见于《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道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仿之。”其大意为:有道则和,有德则和,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荧范畴。《庄子》中有众多的意象。其中“木”意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无用之大用及自然随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佀同壮 《理论观察》2013,(11):42-44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则显现出“生活”与“感性”的双重维度.“生活”与“感性”维度并非《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制造的结果.于丹的宣讲风格、媒介的超级链接、消费的广泛参与、经典的符号价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显出《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构成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刺、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德得相通”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是“德得相通”观念否定了唯道义论;二是“德得相通”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提供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道德生活给予理性批判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宝贵敏 《新西部(上)》2007,(7X):116-117,121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7.
程雪 《魅力中国》2010,(25):201-201
“真人”是庄子在描绘其哲学人生境界时,所建立的一种超越了凡人境界的存在。在庄子的文中,“真人”不受外物所控制,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文章以养神和养神两个方面为视角,阐述了其“真人”之道。  相似文献   

8.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1):75-75
《庄子·养生主》有段描写庖丁解牛的文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向然,奏刀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是商代的舞蹈,《经首》更早,是尧时的舞蹈,到庄子时代,也有千年以上,都是宫廷里才得一见的古典舞蹈。“舞”是步姿,“会”是手势。东方舞蹈,像今天的印度舞、中国傣族舞,舞步外更重手势的表演。正是因为这般优美,才引起了文惠君的连声赞叹。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84年前的 5月 4日 ,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 ,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不仅成为批判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武器 ,而且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执着追求和理想 ,成为强国之道、固国之本。今天的读者 ,也许很少有人读过科举时代必学的《四书》、《五经》了。《四书》中《大学》曰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  相似文献   

10.
何彦东 《魅力中国》2011,(7):332-332
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指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独特的养神之说。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也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的方法,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1.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0):79-79
《老子》还真本第一篇德章,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如开天辟地,此语一出,决定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走向。 《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王侯说的政治哲学书,这句话里的“上德”、“下德”不是指一般的人,而是指君主,一级政权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2.
由全国著名的乡镇企业家鲁冠球撰写的《乡镇企业家亟需提高自身素质》一文,深入剖析了“农村能人”易折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根子在于农村能人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这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发展征途中的第三道障碍。第一道是观念障碍,已经过来了;第二道是技术障碍,正在越过。克服第三道障碍的关键在于提高乡镇企业家的自身素质,造就新一代企业家群体。  相似文献   

1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中国古代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周易》“乾”卦认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     
柏雨果 《西部人》2003,(6):58-61
什么是“人”?这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圆满地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辞典》对“人”作了如下注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显然,这样的注释不能令人感到科学与圆满;《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列子·黄帝》篇则曰:“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则道:“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何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并用他们的作品反复提示着这一主题。摄影家当然也不例外,大千世界浩繁万物涌入…  相似文献   

15.
“无待”思想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其“至人”的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有关文献的解读,多角度解析了庄子的“无待”思想,同时指出“无待”思想是对现实的有力批判。文章在最后简单论述了“独化”是“无待”思想的一种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讲过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见《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说—位名叫尾生的青年,约了一位女子在桥下见面,可是没想到被人家放了鸽子,而尾生因为很讲信用,直到涨潮了还抱着柱子不放手,最后被淹死了。此后,“抱柱”便成了守信的用典,李白《长干行》中有“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句子。战国时苏秦向燕王游说时,曾用“信如尾生”赞美为“天下之高行”(见《战国策·燕策》)。从以上文献看  相似文献   

17.
伴随《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出台,结婚和离婚手续简化了,“试婚”和“试离婚”却再次悄然流行起来。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从社会道德和伦理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对“试婚”和“试离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健 《宁波通讯》2011,(13):21-21
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我们要把明确治国之道、坚定立党宗旨与提高“以德修身”自觉性这三个方面紧紧结合起来,要将学习《讲话》的过程,既作为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过程,更作为一次坚定信仰、增强党性的道德修养过程。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2013,(9):42-43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治理政事要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日。谁造成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  相似文献   

20.
庄子美学实际上是生命美学。庄子困于尘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超脱,便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美学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命自由和快乐。文章试图从虚静之美、天地之美和德充之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