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业龙头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其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微观主体.近十多年,我国不断加大和完善对龙头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学界展开对财税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和争论,本文试图沿着"为什么扶持-扶持的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朱维平 《经济师》2011,(11):216-216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茜  秦富 《技术经济》2009,28(3):53-57
利用DEA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4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年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对其投入冗余程度进行差值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在生产效率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依靠规模扩张的量的增长阶段,技术因素对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这表明,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必须依靠技术,提高技术因素对企业生产效率改善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家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企业规模、盈利状况、科技投入、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状况等方面对这些龙头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刍议发展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加工、运营、销售,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竞争实力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培育和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90年代初期。1994年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文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了…  相似文献   

6.
郑文海 《经济师》2010,(1):212-214
目前福建省农产品供求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探索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方式,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基本条件,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提出企业化股份制农场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模式,指出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谈龙头企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月英 《技术经济》2001,20(3):46-48
当前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已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要建好龙头企业。一、龙头企业的含义、地位与作用1、龙头企业的含义。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 ,规模较大 ,辐射带动作用强 ,具有引导生产 ,深化加工 ,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 ,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2、龙头企业的地位与作用。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支柱 ,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霞 《经济师》2009,(6):271-271
农业龙头企业在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企业内部及企业所处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所以,充分认识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所处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用优势、消除劣势,抓住机会,克服威胁。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09年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微观数据,在分析政府财税扶持政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DEA-BCC模型测算出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率,继而运用Tobit模型验证了政府财税扶持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具有明显的企业扶持偏向和政策工具使用偏向,总体上,财税扶持政策是低效甚至是失效的,对公有制企业的大力扶持反而对其效率有显著的促退作用,不同的财税扶持政策工具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不同的效率效应,当前较多偏向使用增值税减免这一政策工具未必能实现良好的政策效应预期。政府财税扶持必须讲究针对性、适用性与匹配性,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政策偏离。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创新,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云南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滞后、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农业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研究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以云南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11家样本企业的调研,识别龙头企业主要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政策、法律、疫情五类风险,普遍存在着“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参加农业保险规避自然风险的效能有限、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欠缺、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等问题,最后从政府、企业两个视角,提出强化云南农业产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宏观、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群体的绝大部分,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小微企业贷款难,既有企业自身和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更有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小银行存在歧视、资本占用系数的规定缺乏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充分安排、贷款指标没有充分向小微企业倾斜等信贷政策方面的原因.因此,应牢固树立“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理念,将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小银行当作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重点,降低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和资本匹配系数,信贷指标分配向小微企业贷款倾斜,实施积极宽松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12.
曹玲 《技术经济》2012,31(8):70-74
从政府、企业和市场机制三个层面分析韩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总结如下:韩国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计划引导和设立法律规范、制定和管理政策以及明确政府部门职能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不断加大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企业研究机构和强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助推器,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进程。最后提出韩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要营造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制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扶持政策等;企业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自身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dynamic model of the indigenous natural gas industry in the UK. The model has been built using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Using the model several scenarios have been analyzed. We found that management of the supply-side policy alone cannot substantially postpone the discover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eak. We also found that the dynamics of the main variables, namely, explorati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sensitive to initial demand conditions. Postponing the onset of gas price increases can therefore be achieved more effectively through efforts to reduce demand growth. One might expect that a low taxation policy would encourage mor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gas and thereby stimulate higher consumption rates. Instead, there was no overall net effect 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long term. The depletion effect on cost of exploration acts as counterbalance to low taxation policy. Depletion effect causes cost and thus price to rise further which depress consumption rate. The advances i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can delay the peak of explorati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mean lower cost of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which pressure down the long-term pattern of pric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4.
沈克正 《技术经济》2017,36(1):66-75
通过总结和分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文献,发现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6个维度——投入产出、创新过程、创新能动、市场导向、组织沟通和知识管理。基于上述6个维度,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提炼出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维度,并系统分析了其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程华  廖中举 《技术经济》2010,29(11):8-13
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国家及各部委颁布的2682项环境政策(不包括各省市颁布的地方法规),从中选出与企业环境创新相关性较强的428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定量描述了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轨迹。同时,本文将量化的环境政策变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了其对企业环境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强度对经济产出绩效和知识产出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环境绩效中的能源消耗率与工业废水排放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的行政措施和政策导向度对企业的经济产出绩效和环境产出绩效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产业政策的执行对企业间工资差距有何影响?文章首先考虑加入了产业政策因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将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影响分解为补贴转移效应与竞争效应两种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将部分政策补助用于生产,此时支付的更多工资等同于财政的直接补贴;同时,企业工资水平也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政策通过促进或抑制行业竞争改变企业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一种间接影响,即竞争效应.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式"产业政策抑制企业效率带来的负向竞争效应超过了正向的补贴转移效应,最终造成了企业工资水平下降;然而,一旦产业政策的施行促进了行业竞争,竞争效应则为正,那么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文章研究的结论有助于理解经济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的影响,对推进企业工资体制改革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企业的视角,针对国家对产学研投入不均衡的现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产学研合作效果和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大于企业自身技术储备对企业收入的影响;企业销售额与产学研合作时间的关联度最大,与企业向科研单位的技术资金投入的关联度次之,而与企业自身专利申请数的关联度最小。  相似文献   

18.
"营改增"政策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不仅会对企业税负产生影响,而且会改变企业的行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营改增"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基于此,文章以2008?201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可以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显著地降低制造业企业以专利为表征的自主创新意愿.进一步分析发现,自主创新意愿的降低并没有对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造成影响;"营改增"在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意愿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引进水平.文章的研究弥补了"营改增"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空白,为"营改增"政策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制造业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及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我国2004--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采用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显著影响。(2)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企业投资存在异质性影响,从实证的结果来看,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低担保能力企业的影响大于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担保能力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晨光  张永安 《技术经济》2013,(3):41-45,55
从定义、目标、特点、内容、受体、功能、工具、要素的角度,对创新科技政策、创新政策、科学政策、技术政策进行了对比,指出创新科技政策更能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给予引导、规范和扶持。梳理了创新科技政策的作用要素及其作用路径,并归纳出企业响应创新科技政策的4个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