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外企业》2003,(2):21-3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扬州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输出,对于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推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外企业》2003,(2):31-39
位于江苏省苏中地区的扬州市,何以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上走在江苏省的前列?调查结果表明,这与扬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领导、拓宽转移渠道、实行配套改革措施分不开。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业出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成为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本文勾勒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简图。保障农业规模化...  相似文献   

4.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许多地区都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总体而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城市企业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对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各地劳动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亿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是兴国富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应及时进行功能调整,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逐渐实现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市民或工人,特别是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或工人。在当前这个转型时机,要想将农村非传统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城市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尽快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平稳地转化为新市民。  相似文献   

9.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变化,由集体公社转向了联产承包到户,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结合广西实际强调,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各级党委和  相似文献   

12.
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忠恕 《经济界》2002,(3):53-54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初步统计,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万个剩余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更高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等服务业中农业劳动力已占很大比例,各种矛盾也随之显现,尤为突出的是农民工工资偏低、被拖欠的问题严重,在建筑领域各种矛盾则更加突出,已呈现常态化、多发化、  相似文献   

14.
《中外企业》2003,(2):90-10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引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大量研究成果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权利现状及其权利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曦晨 《当代审计》2003,(5):32-32,31
一、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是经济和社会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据统计,1978年至2002年,累计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1.4亿人,并且在今后的几年,每年将新增600万到800万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的劳动力涌向城市,主要流动方向是东南沿海一带,从事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来料加工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作。9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改革的能量基本释放完毕,农民的实际收入持续放缓,并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此时的城市由于发展相对迅速,用工需求量开始加大,农村的一些主要劳动力也开始向发展中的城市转移,除了以上所说的工种外,还主要从事房地产和道路桥梁建筑、装修、运输装卸等重体力工作。农民工也逐渐出现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传说中龙的故乡,又称龙城。全市总人口90.8万,其中农业人口78.4万人,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几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劳务经济富民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7.
“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面对而又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则是制约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影响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一快两增”的总体要求,前不久,我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到,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势头良好,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的农民已开始流动起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2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为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湘潭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卜号文件以及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实施劳务经济富民战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李培璨  周文 《民营科技》2013,(12):282-282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有文献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上,缺少合适的经济理论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律做出逻辑严谨的理论解释,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预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