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从生育成本视角探讨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房价上涨1%,生育孩子意愿数减少0.051个;加入男性样本后,房价上涨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影响减弱为0.043,这一发现说明房价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没有现有文献所报告的那么大。进一步把房价的影响分解为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发现房价上涨在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中存在财富效应,但是总效应仍然表现为净挤出。异质性分析发现,房价对城市家庭、中高收入家庭、拥有住房的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从稳定房价、支持改善性住房、差异化调控、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以及生育福利全覆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收入不确定、阶层流动与生育意愿的关系。结果显示:收入不确定显著抑制了二孩生育意愿;与高收入阶层相比,低收入家庭脆弱性更大,收入不确定显著抑制其生育意愿;暂时性收入波动对男性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并未降低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失业率显著降低了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却并未降低男性二孩生育意愿;社会阶层流动增加了二孩生育意愿,并显著降低了收入不确定对二孩生育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5年和2017年CGSS数据,探讨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考察二者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对于全样本,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土地出让价格作为工具变量、替换CLDS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从影响机制来看,房价上涨对无房家庭生育意愿体现为单一且显著的挤出效应,对有房家庭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但挤出效应占据主导。(2)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房价的上升,房价对全样本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机制而言,2017年房价对无房家庭分样本的挤出效应小于2015年,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的挤出效应;2017年房价对有房家庭分样本的财富效应也小于2015年,可能与2017年来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3)从空间差异来看,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表现为显著的预算约束,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居民则更多体现为财富支持。具体机制而言,对于无房家庭,仅东部地区房价对其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对于有房家庭,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挤出效应和财...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女性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及其劳动供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家庭同住人数的增多和居住地为中、西部地区对女性生育二孩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初育年龄的推迟、家庭收入的增加、居住地为城镇等因素会抑制其生育二孩的概率;生育二孩会导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15%左右,具体而言,生育二孩会明显降低女性受雇的概率,但对其创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教育水平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女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此外,机制分析表明,生育二孩增加了女性的家务负担和儿童照管责任,进而对其进入劳动力市场产生抑制作用,而利用隔代照管和托幼机构照管等方式有助于缓解生育二孩对女性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平青  李静 《经济界》2012,(5):30-39
本文根据850份有效的女性员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相关分析、交叉列联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等方法,探讨员工关系在内部营销与女性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内部营销的奖赏制度、内部沟通和培训发展三个维度均对女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内部营销的三个维度均对员工关系有正向影响,员工关系对女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员工关系在内部营销与女性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何悦  张小冬 《经济界》2023,(1):87-96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结构特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女性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新的空间。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重庆市511名农村妇女的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机理和影响路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通过行为意愿对治理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控制的影响程度最大;归属感对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对治理行为产生影响;政策满意度正向调节农妇参与治理的意愿向行为的转化。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应当提高妇女对乡村治理的主观认知水平、培育和强化妇女的归属感、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和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背景下,家庭处于个体社会关系的核心位置,会对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以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研究设计探讨家庭动机在工作特征与离职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一用子女数量间接测量工人的家庭动机。基于3091个调查样本的分析,发现对于家庭动机高的工人,工伤风险水平与工作不受尊重对离职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小。研究二用量表直接测量了家庭动机,基于905个调查样本的分析再次支持了家庭动机能够负向调节工伤风险水平与离职意愿之间的正向关系的假设。然而,在两项研究中,家庭动机在工作资源与离职意愿间的调节效应都不显著。本文丰富了家庭动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方面的研究,也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的453名知识型员工为例,探究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首次检验心理所有权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心理所有权却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良好的心理所有权感将有助于减弱工作—家庭冲突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冰  徐碧姣 《财会月刊》2021,(8):154-160
在考虑基本养老保险不同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有序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对不同参保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本养老保险总体上降低了居民的生育意愿,尤其对城镇职工的生育意愿存在更为明显的挤出效应。此外,从参保群体角度来看,中青年参保群体、高学历参保群体、高家庭收入参保群体的生育意愿明显提升。因此,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考虑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重点关注养老金待遇水平与居民生育意愿之间的平衡。针对不同参保群体,应从提高制度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辅助提高参保居民生育意愿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与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生育政策的放松,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意意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将城市层面的空气污染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相匹配,本文从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考察了空气污染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程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女性想再要孩子的数量与可能性。从作用渠道来看,空气污染主要通过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根据粗略测算,年均空气质量指数每上升1单位,将会导致2015年全国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约478亿元。异质性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对生育意愿的负面作用主要存在于收入较低、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最后,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还会进一步影响居民实际的生育决策行为。文章为政府从环境规制的角度降低人们的养育成本,从而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根据自我一致性理论,构建文化接近性-移情-补偿意愿研究模型,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确保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方法检验了研究模型和相关假设。结果表明:文化接近性包含人际文化接近性、家庭文化接近性和孝道文化接近性;文化接近性对补偿意愿存在正向影响,移情的正向影响起中介作用;居民性别对文化接近性与补偿意愿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相对于男性居民,女性居民感受到家庭文化接近性和孝道文化接近性高时,补偿意愿更强烈;但是,当感受到人际文化接近性高时,补偿意愿却无显著差异。对此,政府或相关环保部门可以对流域居民普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加强文化交流以及分类管理,以提高生态补偿意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考察与父母同住的家庭结构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住父母通过协助料理家务与提供隔代照料等方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溢出效应”,而为同住父母提供照料帮助则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挤出效应”,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溢出效应”占优,即与父母同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托幼机构等幼教资源的可获得性会显著降低女性对多代同堂的依赖,但养老院等养老资源的可获得性对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组织理论,本研究探讨了新老两代农民工人际关系对离职意愿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内部推荐行为的中介作用。通过对中国情境下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特征的分类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亲缘、地缘等先赋性关系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内部推荐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友缘、业缘等后致性关系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内部推荐在后致性关系对离职意愿的影响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后致性关系存在教育异质性,对内部推荐的正向影响仅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群体中显著。本文通过对2399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农民工工作场所人际关系具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作用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从个人损益和知情参与两个维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考察改制改革满意度的决定。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抽样调查数据,应用排序Probit模型进行半参数估计,研究发现:个人损益维度上,收入、福利待遇提高和工作强度降低可以显著提高满意度,工作职位提升和工作标准方面约束程度下降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则不稳健;因改制改革失去工作会显著降低满意度,物质补偿并不足以弥补失去工作对满意度的挫伤。知情参与维度上,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实现程度越高,满意度显著地越高。年龄和收入水平是满意度决定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9,(12):96-102
基于资源保持理论并结合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本研究探讨了工作需求和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具体路径,以及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工作需求能够正向影响情绪耗竭、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能够负向影响情绪耗竭、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完全中介工作需求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部分中介工作需求与情绪耗竭之间的关系;工作-家庭冲突部分中介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和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家庭需求,避免过高的工作需求,并给予员工家庭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其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并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无休止劳动”或“过度劳动参与”都会对老年人的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三期调查数据,探究有未婚子女、房价与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关系,从家庭代际关系视角,解释了中国老年人“无休止劳动”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有未婚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存在“婚姻效应”,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约3.3%~4.9%;且会通过房价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会增加有未婚儿子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还会显著增加家庭的购(建)房概率和因购(建)房而产生的家庭债务。在中国家庭代际文化背景下,子女“为结婚而买房”的社会现实很可能损害老年人的福利,政府应努力实现年轻人“住有所居”的梦想,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权益。  相似文献   

17.
董丽叶 《数据》2023,(1):45-46
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养育负担较重使得我国目前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生育环境的友好度不足。本文从工作-家庭福利与服务的视角出发,围绕育龄女性面临的家庭照顾和职业发展并存的需求,通过梳理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的国际经验,探讨如何从福利完善和服务健全两方面构建不损害女性权益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育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众包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形式,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和较低的运输成本,发展前景广阔。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感知视角构建了顾客参与众包物流模式意愿的模型,并通过回收的191份有效样本数据为参考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质量对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全风险对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据此从拓宽业务范畴、完善技术及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顾客参与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航空服务业为背景,把消费情感分为事前消费情感和事后消费情感,考察了事前消费情感、事后消费情感、感知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重复购买意愿的结构性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事前消费情感对事后消费情感和感知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而事后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但对重复购买意愿没有直接影响,同时感知服务质量对事后消费情感和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滑和老年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及时调整生育政策迫在眉睫,但新生育政策没有产生明显效果。高校女教师是公认的自身素质高、生育条件相对成熟的群体,选取高校女教师研究其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代表。研究中通过对自变量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及因变量高校女教师生育意愿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目的的调查,运用 SPSS 数据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交叉描述统计,深入研究各影响因素对高校女教师生育意愿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让高校女教师敢生、能生和想生,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