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夏波 《经济问题》2005,(12):79-79
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日益成为覆盖世界经济、政治及外交等各个领域的焦点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以及由能源引发的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的动荡,人们对能源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能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从总体情况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方面,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能源供求、能源价格、能源政策以及能源的生产、加工、利用技术等方面,很少有人从社会学角度来对能源进行系统研究。然而,仅仅从经济角度研究能源问题,很难对当今社会中许多与能源相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全面把握与深人分析。事实证明,与能源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而且决定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有必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能源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归纳,进而研究能源系统(包括能源资源、能源开发、能源消费等)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以促进能源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董继斌研究员主编的《能源社会学》(书海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一书,既标志着一门新兴的学科——“能源社会学”的创立;也反映了我国学者在拓展能源问题研究领域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适应了实践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第五届国际财政社会学研讨会将在德国埃尔福大学(Erfurt University)召开,按照研讨会征文通知的说法,财政社会学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忽略,现在是其被重新认识的时候了,并且各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财政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国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还知者寥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则几乎仍为空白。  相似文献   

3.
李放春  晁群 《开放时代》2023,(4):94-107+8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对之进行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问题)研究逐渐得到人们与广大学者的重 视,基因社会学作为科学社会学的新课题也呼之欲出。分析了基因社会学问题的由来、社会性研究的现状,并对基因社 会学的研究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5.
张玉娥 《时代经贸》2011,(10):29-29
在社会科学史上,经济社会学只能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但若追溯经济社会学的思想源流,我们可以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中找到萌芽。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仅仅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日益与国际科研领域接轨。  相似文献   

6.
朱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35-236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组织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了诸多理论流派。试图从社会学想象力的角度对代表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几个理论流派进行梳理,以期从对组织中个人的理解和定位来把握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主要以科学管理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决策分析学派为分析对象,从行动者的理性和能动性两个维度,讨论三个理论流派对于组织中的人的定位和看法,从中洞见组织社会学的社会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从1938—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的社会学系也经历了重建、复兴和辉煌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社会学者们在社会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创建了一批社会学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质的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在国际社会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传承与发扬西南联大的社会学传统,是当代社会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李文彬  李越  陈喻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05-206,21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律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资源,能发挥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反映各阶层要求方面的媒介和传导的作用。新修订的《律师法》在要求律师发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职能的同时,要发挥"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职能。因此,将律师业务和律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两个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对更好的发挥律师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思社会学     
面对社会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前人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对社会学进行反思:第一,在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第二,把握好学理上的、知识上的“西方与东方”关系;第三,甄别研究中的真伪命题;第四,在运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中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科学史上,经济社会学只能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但若追溯经济社会学的思想源流,我们可以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中找到萌芽.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仅仅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日益与国际科研领域接轨.  相似文献   

11.
卢晖临 《开放时代》2004,1(1):115-125
进入1980年代以来,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发生剧烈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远离大理论和总体解释模式,转而趋向时间性和叙述的分析。一些历史社会学家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依赖于叙述,而且提出“叙述主义”的概念,将其上升到一种方法论的高度,以作为结构主义方法的替代。作者广泛利用英语文献,对“叙述”这一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并进一步指出.迈向叙述是社会学解决自身问题的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卢晖临 《开放时代》2004,(1):108-114
连接“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是只此一次发生的过程、事件和各种历史现象。但是,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只此一次的历史”?当社会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厌其烦地去揭示各种限制条件的时侯,他们实际上正在将历史过程中所丧失的各种可能性展现出来。历史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因此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它从理论上恢复了在历史过程的各个时点上存在过、但却最终丧失了的各种可能性,由此而质疑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理论无意识与反思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擎 《开放时代》2002,(1):17-23
遗憾的是,经过了二十年的“理论狂欢”,中国学术思想界仍然缺乏真正的——作为优秀思维品格和有效研究方式的——理论素养。理论无意识的惯习不是个别学者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我们“学术场域”的共同盲区。但愿由贺照田的忧虑和质疑所引起的讨论,能够促成中国的反思社会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建设工程社会学导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子系统,并与外部社会相互影响。提出建设工程社会的概念,构建建设工程社会学理论框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建设工程社会现象,旨在为工程相关人士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科学对社会作用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指导纲领。从强纲领、社会建构论到社会学有限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经历了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的三代发展历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摆脱其理论困境,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环境社会学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与早期美国环境社会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卡顿和邓拉普对“环境社会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环境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并提出了“新生态范式”,为环境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显性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诸如社会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和深层生态学都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起源.从环境问题产生的系统原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后果,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反应等三个方面可以把美国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九个方面.美国环境社会学的起源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对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对贫富差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收入分配上。我国近年来的贫富差距除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外,还有流量财富分配不公和存量财富直接转移等方面原因。在财富由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的路径中,财政做出了重要贡献,扩大了贫富差距。财政制度是一国社会的"元制度",对其他制度发挥着规范与制约作用。由于我国保留了诸如租金型和利润型等古老的财政收入制度,使得财政在贫富差距扩大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改变我国古老的财政收入制度、阻止存量财富的直接转移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的社会群体、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区、社会结构及变迁、社会问题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中城乡“二元”社会的社会保障分立、转型期社会分层下的弱势群体、社会流动中突出的农民工阶层、以社区提供服务为特色的居家养老、以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问题等角度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更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的深入与发展、政策的制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