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娓 《商》2013,(19):334-334
人生理想,在古代称为人道。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在《论语》中的“道”也专指“人道”。在人生论上,“道”有应当的意思。人生的最高准则,就是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修养的部分,确实有很大也很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陈中 《华商》2014,(4):81-81
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标志性人物,被认为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最高标准,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圣人”。曾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相似文献   

3.
陆国丽 《商》2014,(23):107-108
君子是儒家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儒生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学》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从君子之意、君子之性、君子之径构建了一套有体系的君子观,即君子意为“慎独者”,“明明德”是君子之性,“格物致知”君子之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同与小康     
“大同”与“小康”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两种不同的理想社会形态,均出于《礼记·礼运》篇,其作者通过孔子之口描绘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状况,称“大道之行”的时代为“大同”,称“三代之英”的时代为“小康”。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80-80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相似文献   

6.
荀子在“天论”中阐述了重要的儒家执政哲学意蕴。通过“天行有常”理念,荀子批判现实中执政者迷信鬼神之天的错误做法。通过“天人之分”理念,荀子明确了“天”“人”之间的多层关系,阐明执政者的职责所在。通过“应天而治”理念,苟子阐述了执政者应从“知天”、“参天”两个方向上展开自己的执政方略。执政者按照荀子所理解的“天”“人”关系进行实践,其执政理想就有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气象,“健”有天然之“健”和人为之“健”.儒家讲的是人为之“健”.道家讲的是天然之“健”。如《南粤春晓》正是由作品的大尺寸和画面大气势的物象,既构成了一种儒家哲学人世层面的自然之健.  相似文献   

8.
陈娟 《国际广告》2009,(4):8-14
“产业报国”是柳传志的最大心愿。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柳传志所说的“人”,是指有理想抱负、讲修养境界的侠义之士。  相似文献   

9.
李若水 《财贸研究》2000,(5):74-75,78
<正> 一、政治管理的民本理念和“仁爱、德治”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搞好管理的首要条件,即所谓“为政在人”。 应该说,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既包括“亲亲”和“贵贵”,又包括“贱者”和“疏者”。一是作为管理者的“人”,一是作为管理对象的“人”。作为管理者的“人”,儒家提出“德本才末”的得人标准。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有能容人的品德,便可采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即“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儒家之所以认为德行对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重要作用,是因为世道人心、上行下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大学》强调的“絮矩之道”就是说明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新一代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凝聚全国人民意愿的奋斗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国梦”居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最高层次,涵盖了大学生社会理想的全部内容.笔者认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实现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对提高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都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何晓春 《浙商》2011,(20):49-50
“新疆不仅是一个大美之地,更是一个潜力无限、商机无限的投资创业理想之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明23日举行的“天下浙商天山行”活动座谈会上向浙商们面授投资新疆的商机。  相似文献   

12.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183;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3.
向秀《庄子注》表达的玄理本体“有”与“无”的统一是前后贯通而明确的,“生自生”与“化自化”,对于客观世界的存在物表现为“不生不化”,而万物自生自化亦能够成为“生化之本”。向秀以外物为本体之崇有思想倾向,说明了对现实的认同与向名教的妥协。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达到名教与自然合一。向秀本体玄学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兼治儒道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春秋决狱是汉代司法制度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春秋》是儒家经典,是儒家“六经”之一,阐发了孔子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集中体现了封建宗法等级的尊王攘夷、尊君卑臣等原则。西汉中期,社会的发展给儒学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儒家思想不仅渗透到法律内容中来,而且对断狱也有很大影响,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博士,精通“春秋大义”,并常引“春秋之道”、“春秋大义”来指导断狱,因此成为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曾撰写《春秋决事比》。  相似文献   

15.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183;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君子”是儒家思想系统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孔子开始,赋旧义之君子以新意,发以德致位之意,明政治道德合一之旨,树立了一种君子道德政治合一的德治理想政治秩序。这种道德政治合一、以德领政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中被进一步发展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种道德政治一元化的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政治在发展中一直遮蔽于道德的形象之下。政治道德化;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依托于道德广泛的社会作用面,政治被价值化,其作用也被泛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相似文献   

17.
他的人生“秘诀”,一是处事之道,多行善举;二是为官之道,多干实事;三是桑榆之道,多看今天。他晚年的信条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身心健康为中心,勤奋一点,宽厚一点。他坚信“要愁愁常在,要乐乐常来”之哲理,坚持“少讲昨天,少想明天,多看今天”。  相似文献   

18.
赵华 《消费导刊》2011,(8):148-148
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要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为人师表”、“传道解惑”等特定的社会职业活动和受到较多的传统及现代文化的熏陶,使教师形成了关心社会,期望有所作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兴国”。这些都是教师追求的职业目标。  相似文献   

19.
虽同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孔子和孟子在各自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理想人格的构想,建构出自己的教育目的论。从孔子到孟子理想人格的承变,其中既有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胡月馨 《商》2013,(20):124-124
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深远,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充分反映了中圆传统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从内圣外王的完关理想人格和崇拜神灵的社会文化心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关公崇拜所反映的中国民众传统心理和社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