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江汉平原水稻生产详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平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重要的产米区之一,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向外大量输出米谷,这是该地农业经济得到开发的直接结果。因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该地水稻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大即总产的增加而不是单产的提高,栽培方式则以单季稻为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江汉平原明清时期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考察。指出该地明清时期在农业全面开发之后,有大量米粮、棉布和少量棉花输出,于是吸引了以徽商(贩米)和晋陕商(贩棉布)为主的外省商人和以武汉附近地区商人为主的省内商人积极参与江汉平原与境外的商品交易活动。这种商业活动不仅有利于加速江汉平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也促进了该地农村市镇的繁荣,具体表现在市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种类多样化方面,并出现一些小型专业市镇。然而该地的一切商业活动均只限于初级农副产品的输出和境内外物质的简单转运贸易。市镇的功能显得过于单一,反馈于农村则不利于该地农村经济突破种植业的樊篱,因而江汉平原始终只以农业见长。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晚期的江汉平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发达之区。该地区在明清时期逐渐得到开发并日臻繁荣,贯穿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荒的大量垦辟即围垸造田。垸田的增加必然滞壅洪水的渲泄,因而漫堤溃垸势所难免,于是江汉平原同时又以洪涝灾害频发闻名,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更高。近年发表的研究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文章颇多,也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但习读诸文,发现对灾分标准、赈济标准与措施、民众对水灾的心理适应及在农业生产中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等诸方面都未见有深入论及,而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当时该地区的洪涝灾情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不揣谫陋,欲就此谈几点浅薄之见,聊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正> 钟祥市贺集乡何巷村原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贫穷村,他们奋斗十年,坚持开发荒水,现已变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专业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1999年全村人均收入2763元,比1989年增4.6倍。 一、认识资源、变废为宝 何巷村三面临湖,荒滩荒水较多。过去,全村人平1亩水稻田,不是旱就是涝,难于满足温饱,村民们只能望水叹息。村支部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指引下,提出:“我们生在宝山要识宝”。“宝”就是变为荒滩荒湖为精养鱼池。从  相似文献   

5.
黄雷  张彩虹  张大红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5):385-387,452
阐述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能源消费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有着绝对相关的联系,但在能源结构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染;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矛盾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之一———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并根据我国各省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可能性与潜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开拓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再次出现了占江围湖,与水争地的狂潮。围垦活动主要集中于鄱阳湖、江汉平原、洞庭湖、太湖以及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围垦活动的广泛兴起,使许多平衍沮洳的江湖淤滩得到开发利用,成为膏腴圩田,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然而,大规模围垦江湖滩地,促使湖泊淤堙,从而使自然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样,一方面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的蓄泄矛盾,加重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迫使人们奋起抗灾,从而推动了圩区防汛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强镇富民新模式朱玉明,张祥发(湖北省荆州地委政研室)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地处江汉平原水网湖区,原先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结构单一的农业大镇。近几年,这个镇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跳出农业抓农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工业、外向型经济比重,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  相似文献   

9.
生态湖的环境影响着众多生物的生存,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生态湖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连接江苏安徽两省的石臼湖为例,从宏观环境和多元化战略角度分析石臼湖的环境,提出了规划建议,希望促进石臼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量充沛,林木资源丰富。多年来,钟祥市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张集、客店建成规模生产基地,在经济开发区建成了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形成了食用菌产业集群带,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外向型经济发展、产业帮扶和设施农业示范等诸多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钟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通过它增加了我国的出口创汇,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难题,引进了大量外资,并带动了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但生产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却以进口原料为主,加工贸易国产料件利用率极低,无疑阻碍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黑河跨国农业经济合作发展中,果蔬生产和果蔬出口越来越成为主要内容和主导产品。据黑龙江省远东西伯利亚研究所资料介绍,俄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果蔬自给严重不足,缺口很大,每年都需从别国进口大量果蔬以弥补不足。这种经济互补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为了发展中俄跨国农业经济合作,促进周边地区及内地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弥补俄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果蔬巨大缺口的需要,黑河市组建了果蔬生产跨国经营体系,并已初步形成了果蔬生产跨国一体化经营格局。总体规划是:以黑河市爱辉区为主建立果蔬生产出口基地,并  相似文献   

13.
<正> 在鄂东南,许多人都知道阳新县宝塔湖有一个靠养鱼成为百万富翁的外乡农民,他就是数十次被市、县评为党员“双带标兵”、“致富能手”、“模范民营企业家”的邹承荣。 十多年前,宝塔湖还是一片荒湖滩,到处是一人多深的杂草。1985年春,邹承荣从江苏携一家老少背井离乡来到这片荒湖上,搭起茅草棚,安营扎寨住了下来,且与当地政府签  相似文献   

14.
<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现有大小湖泊约300多个,其中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她不仅盛产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和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户营为主,双层经营”中,小生产的农户与农业经营反映出了一些矛盾,遇到了许多困难。这首先是农业投入和固定设施趋于递减;其次是狭小的生产范围难以充分发挥生产者对效益的追求能力,以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较快地普遍推广;四是防御和承受灾害的能力减弱;五是地少人多,商品生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六是农业的兼业化、副业化现象逐步出现,务农人员老年化、妇女化的情况突出,耕作粗放、地力衰减、弃耕丢荒的问题有所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林业县域经济是国家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民致富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关键。通过在林业十大产业发展兼具优势与特色的典型县(市)开展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以专业基地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人才为中心的科技文化引领发展模式、以招商引资为主的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保育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治理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 通过建龙头、扶持典型,加上外地客商的带动,湖北省监利县的水产养殖户发展到10万余户,水产年产值达7.6亿元。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监利县,湖网密布,有水面96万亩。近两年来,习惯了“以粮为纲”的监利农民把目光投向万顷碧波,但受管理、技术、市场等原因制约,效益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8.
<正> 今年37岁的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网湖养殖场场长张金花是一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奋斗在农村的农家女。自1997年来,凭着勤劳的双手,依靠科技,承包荒湖养鱼走上了致富路,每年为国家上交利税就达16万余元。曾荣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9.
杨慧娟 《中国土地》2012,(12):45-4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土地问题中的焦点性问题,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集体建设用地大量入市,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转形式多样,以租赁为主;流转主体多元化,土地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流转地类多样化,但生产经营性用地居多;流转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这些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是割裂了土地有偿  相似文献   

20.
年近来湖北省荆州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上打破自然经济桎梏,发展商品生产,农业经营方式进入到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一些地方正在挖掘江汉平原历史上固有的和新近发展的轮作经验,在一部分稻田进行了从种植业轮作型向农林牧渔轮作型发展的尝试,实行农林、农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