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从全面幸福观出发,基于广义福利观内涵,回归福利经济学基数效用方法论.同时将GDP与个人幸福感关系密切的民生指标加以综合,以“发展目标应体现地方民众主观愿望”为设计理念。构建了基于民众幸福感的福利效应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考察广东“双转移”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显示出来的民众幸福感并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增长。广东“双转移”战略的区域政策目标应向最大化地满足地方需求方向转变,政府行政考核体系也应向“以人为本,地方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政绩观转变。  相似文献   

2.
剖析新自由主义及其实施的后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的新自由主义 ,积极推行一整套经济政策 ,并提出“五个更少”的要求 :更少的政府支出 ,更少的税收 ,更少的财政赤字 ,更少的货币扩张 ,更少的政府干预。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 ,是新自由主义的积极实践者 ,其实践的结果是“富人和处于奴隶状态的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对新自由主义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谨防陷入“市场万能论”和“市场神化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经济学(者)的道德关怀问题成为学术界与市井共同关心的问题,从樊纲“不讲道德的经济学”到卢周来的“穷人经济学”,再到现实世界中的“顾郎之争”,经济学(者)一次次地被推上了道德的审判席,而“替富人说话”也成为不少经济学家的罪状。如何看待富人的价值?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4.
一、边际效用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边际效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无法度量一件物品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心 《经济视角》2008,(2):69-71
问每个人这样一个问题: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很多人会想当然的回答:钱呗。还有人也许会猜想是机会?知识?能力?……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其实穷人最缺少的,只是成为富人的“野心”而已!  相似文献   

6.
刘亚昌 《经济论坛》2006,(19):51-51,95
一、中国彩票监管体制的现状 中国目前的彩票监管其实是多头监管,集体监管,包括:首先,国务院的审批权管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彩票管理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国务院,任何地方和部门均无权批准发行彩票。”这种审批包括:彩票的种类审批,目前国家批准发行的彩票有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以及足球彩票三种;彩票的发行主体审批,《通知》第四条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方、部门、组织、个人均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或者变相发行彩票”;发行额度审批,《通知》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对年度彩票发行规模仍实行额度管理。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发行彩票要向财政部提出额度申请,财政部审核汇总后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由财政部将发行额度分别下达给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  相似文献   

7.
陈淮博士在《正视贫富差别》一文中,按目前一个未经考证的流行说法给人们算了一笔帐:“假定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存款,总人口的20%是2.4亿,存款余额的80%是4.8万亿元,人均1万元,户均3万元。3万元仅可以在北京四环路以外买8~10平方米的住房,或者对以勉强支撑两年的失业期间生活费,或者可以因不太严重的伤病住一到两个月医院”。以此说服读者“别把中国富人的财富总量估计过高”,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富人不富、穷人不多、贫富差别不大;贫富差别“需要‘正视’”的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心理不平衡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从主观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效用”,并依此解释效用与需求和价格的关系。作为新古典理论的基石,效用理论在需求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效用理论对需求解释的不完整性,效用的不可计量性,消费者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一些循环论证等原因,使得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9.
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本文从慈善捐赠的微观原因和宏观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慈善捐赠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不仅存在着利他主义的驱使,更是自利的追求,这个过程也带来了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将财富部分转移到穷人手里,增加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中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合作创新组织,其本质是一个合伙型自主工作团队,成员之间互为委托代理关系。运用合作博弈模型,从利益分配角度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风险厌恶型成员“道德风险”的相互激励机制。可得出结论:提高联盟产出基数、降低联盟运行成本基数、提高成员产出分享比例,可激励其更加积极努力地投入联盟技术创新活动中。成员的努力程度提高,其个体效用和联盟总福利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努力程度会保持在一个适当水平。而针对具有不同风险规避度的联盟成员,其个体效用和联盟总福利则会随着产出分享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对于风险规避度越高的成员,增加产出分享比例对其效用的边际贡献越小。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的茅于轼先生是“久负骂名”,其言论从“力挺‘臭名昭著’的张维迎和任志强”到“春运期间车票应该涨价”、从“不应再保护耕地”到“批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错位”、从“为富人说话”到“大学应该涨学费”,这一系列观点无一不违反了大众常识,招致了公共舆论的批评甚至谩骂。最近出版的《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随笔》,正是茅于轼先生的近几年随笔的结集。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穆勒评注》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穆勒评注》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穆勒评注》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澄清了“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价值”通过形式运动,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  相似文献   

13.
目前 ,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 ,效用函数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 ;正是这两个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本文在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 ,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 ,为市场价格理论提供科学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构建马克思的市场价格理论 ,并且说明 :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 ,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 ,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刘峰 《发展研究》2010,(1):94-102
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成败的关键。从现实来看,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三大责任主体均投入不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对农村社会保障认识存在误区;二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法律阙如。政府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是公共财政的职能体现。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及立法,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在《预算法》等法律中增加财政支持农保的相关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政府可从土地收益中提取农保资金;将投向“三农”的资金纳入《农民权益保护法》转化为农保资金;适时制定《社会保障税法》开征社会保障税;立法规范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保资金账户;适时制定《彩票法》发行社会福利彩票。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冰  申其辉 《经济纵横》2003,(12):59-62
一、什么是消费者剩余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 ,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 ,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1 977年A .K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 ,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 …  相似文献   

16.
<正> 《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郑先炳的《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探索》和《财贸经济》1986年第2期周策群的《试论货币供给的“超前”趋向及其数量界限》两文,都论述了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规律性趋向(下文简称“超前规律”)。我对此有不同看法。首先,从现象上观察,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无规律可循。请看下面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实际数据:  相似文献   

17.
商品交换是货币分析的基础,对商品交换形式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货币分析的两种传统,即以马克思为起始,将货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是增殖工具,是为了获得更多货币”的马克思主义货币分析传统,以及以斯密为起始,将商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只是交易中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传统。商品交换四种形式的区分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两种货币分析传统都受其直接影响。基于两种货币分析传统的文本分析,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分析以自然经济条件的物物交换为基础,导致其论证逻辑中实质上没有货币的位置,因而难以解释经济现实。马克思明确意识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从商品分析到货币分析再到资本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并能对当代的经济现实给予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学说自问世以来,对西方经济影响之大,对现代经济学影响之深,使人不可侧目。构成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①,p207)这三个心理因素与工资单位、货币数量组成凯恩斯理论模型的三种“最后自变数”,支配着资本边际效用,从而决定国民总收入与就业量。本文只对其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投资乘数”展开分析,以使这场引人入胜的讨论继续下去。(⑩→(13))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类似于税收再分配的分解方法,将卫生筹资的再分配效应分为三部分:累进效应、水平平等效应和再排序效应。卫生筹资增加了收入不平等,表现出了亲富人的再分配,主要原因在于水平不平等和再排序效应,如果相同收入的人群进行相同的卫生支付,再分配效应将会降低64%,另一原因在于卫生筹资系统的累退性。在同为从穷人到富人的再分配中,农村卫生筹资亲富人的再分配程度高于城市;农村卫生筹资的累退程度大于城市;农村卫生筹资的水平不平等小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公共品是这样界定的: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木为零。因而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其品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城市公共品和农村公共品。农村公共品是相对于由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由当地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共享的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