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有效整合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构建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凭借自身区位、市场、资源、经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通过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创新升级,建设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发展连锁超市主导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等模式来构建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文章提出,为构建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北京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农产品流通理念;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流通技术;加强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采用现代化交易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充分发挥北京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的作用;为农产品流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2.
物流是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同时也对鲜活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北京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特点和物流成本的构成,并对占物流总成本90%以上的运输成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运输价格对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物流成本与鲜活农产品价格之间相关性较小;而物流成本对低价的鲜活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流通环节越多物流成本占农产品价格比重越高。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为例总结出四种果蔬类农产品主要流通模式,利用AHP评价四种模式的流通效率。结合得分结果、北京市果蔬类农产品供应状况和日本果蔬类农产品流通经验,本文认为针对北京本地果蔬类农产品应当通过深化"农超对接"提高流通效率,针对外埠果蔬类农产品应当通过增强销地一级批发市场功能提升流通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提示为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2月13日,商务部向全国发出通  相似文献   

5.
外埠对北京市农产品供给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供应北京市农产品的外埠省区的生产状况;说明了北京市农产品供应深受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交通条件、流通体系与政策、市场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产地农产品经销企业,开发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推进供给地向西北地区偏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政府部门以消费者为中心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建立农产品品质鉴定机构负责农产品的全程监管与认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在专营获得品质等级证书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开展网络营销,成立农产品绿色流通服务站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俊淼  戴蓬军 《商业研究》2006,34(23):185-188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状况存在着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较高;小规模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流通;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分别建立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并说明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点,同时提出了两种模式实施的相关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的农产品生产条件、农业发展方向、农产品生产布局、农产品生产量、农产品自给率;提出北京市本地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将继续下降,北京市将更加依赖外埠省区,农产品流通对北京市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按照建立中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总体要求,围绕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土地的良性流转等主题,加快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大举措.而平衡农业与其他行业间产业协调发展是举措创新实践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深入调研北京、杭州、常州三地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与餐饮业协调发展各种路径,探讨了新形势下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木杉  梁巨涛 《中国市场》2007,(21):12-13
为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 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2月13日,商务部向全国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 “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在梳理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历程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典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五个维度构建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并针对北京市“三城一区”的定位,指出未来重点监测指标。最后,本研究从促进技术创新、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把握市场机遇、深化创新协同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2.
Geographical advantage. Beiji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 the center of politic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national macro-decision making and regulatory sectors are located in Beij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portation volume of aviation and railway has been listed No. 1 in China. No other city can compare to Beijing.  相似文献   

13.
Beijing‘s new financial dream On May 5,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released a notice regarding its plans to spur the financial industry, vowing to put forth a strong effort to become the national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center,financial management center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ser- vices center,and formally announcing its ambitious aspiration to become a financial hub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重心由欧美向亚太地区的转移,服务业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两大现实。北京的经济发展现状显示,北京完全具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比较优势。及时把握国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国际服务业向北京地区转移,既是北京市面临的时代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15.
逐鹿金融城     
<正>古人云: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从环渤海到京津冀,从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从西部开发到中亚合作,从北部湾再到泛北部湾,每一个区域的繁荣都迫切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在地域面积等同整个欧洲的中国大地上,出现多个金融中心并不为奇的看法正在形成共识。而在此间,经由各地经济发展所支撑的中国经济总体复兴,亦正呼唤一个与之地位相  相似文献   

16.
The 11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themed as"high-tech Olympics and high- tech innovation",was rounded off successfully on the afternoon of May 25.The Expo,held as planned in such a special period of post-quake relief work,has shown us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spirit. It has not only given all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piritual support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but also opened a window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Redefining Beijing For a long time Beijing has served a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for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我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典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吸引国际人才、培育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完善公共服务和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从汇聚全球英才、培育青年后备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平台。按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是科技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为其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和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脉络,然后对比分析国外典型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