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从产业转移和国际收支变动的历史规律出发,使用我国长周期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转移与国际收支结构显著相关;国际产业转移通过改变直接投资规模、国际贸易产出等影响国际收支结构;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对调整国际收支拥有主动权;产业链完备度、贸易开放度、优惠政策、劳动力是影响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因素。随后,使用近期高频数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产业转移形势和潜在风险。当前我国虽无大规模产业转出现象,但仍需关注外部冲击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稳产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为研究基础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包括:“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投资折衷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模式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迫切需要,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将会迅速拓展与深化,基于产业细分与地区细分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
王一涵 《时代金融》2014,(17):176+181
随着社会的改革,时代的发展,实现区际产业转移,是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极重要途径。根据需要,我国产业需向西部大规模有秩序地转移,但是,这种转移现象还没有出现,据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制度、市场、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导致中国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缓慢。因此,在国家政策和中西部地区两个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推进中国区际产业的转移,实现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力量。中国经济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创意产业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亮点,而且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以智力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产业的独特规律,更需要创意思维。应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采取进口替代、不平衡战略等措施,促进中国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4年9月11日,中国珠宝文化创意时尚产业聚集区——东贸·中国珠宝城,借助深圳国际珠宝展览会,完成了精彩的亮相。东贸·中国珠宝城项目团队在本届展览会期间,抛出的“中国珠宝产业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新的历史转折点”,“珠宝行业全产业价值链服务体系营商平台”,“全行业首家专业的产业平台业务运营商”“珠宝文化产业主题的产城一体化发展”、“珠宝文化生活方式中心”等全新产业发展理念、营商操作新方向、新思维,获得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既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正确处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产业转移中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产业转移理论与中国产业的区域转移趋势入手,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在此过程中进行环境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相关的环境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的陇南地区.如何抓住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提高产业转移的对接,通过产业转移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陇南实际,针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产业转移对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徐涛 《西安金融》2013,(9):78-80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区位均制约着整体经济发展。目前,宁夏加大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交往力度,大力推进内陆向西开放。同时,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背景下的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宁夏紧跟中部崛起战略步伐,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从宁夏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入手,总结归纳了宁夏现有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了宁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敏 《金融博览》2009,(19):45-46
从2004年起,赣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并不断完善产业承接机制体制,加大优惠政策措施力度,优化投资环境。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把战略目标定位于打造赣粤闽产业承接走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目前该市已成为全国九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入选”中国十大优良投资环境城市”.产业承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产业整合,将多而散的“中国制造”升级为火而强的“中国创造”将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外生力量。但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转移企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和“污染转移”等问题。本课题在对喀喇沁旗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华直接投资与日本产业空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瑞平 《中国外资》2003,(10):66-68
<正> 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为背景,一股严重妨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中国威胁论”正在日本各界不断蔓延。这一“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已有多种版本,其中之一认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日本产业向中国大陆的大批转移,是导致或加剧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因素。而本文分析将表明,这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的养老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这将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拐点”何时到来?为回答好这个问题,本文以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首先,以法、德、日、美四国为例,系统梳理其养老产业发展历程,总结归纳出养老产业发展“拐点”出现的共性特征;其次,聚焦日本养老产业发展轨迹,重点关注其介护险实施前后养老产业相关重要指标变化;最后,选取九个养老产业相关指标,基于指数平滑、灰色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养老产业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并与日本可比时期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判断中国养老产业“拐点”出现的可能时间。研究发现:养老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具有四个共性特征,分别是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改革、长护险制度全面实施、多元化服务助推医养结合、代际转换背后的产业增量机会,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拐点”可能出现的窗口期将在2026—2030年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企业成本攀升压力,中国沿海地区产业所受压挤日渐严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外转移以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萎缩,中国沿海大量占据产品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倒闭,中国政府大力扩大内需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怎样抓住这轮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和迎接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促进诸如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所关注和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付宇 《投资与合作》2011,(12):37-38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成都地区积极承撬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发展,搭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立体构建”。有利于促进成都乃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产业转移、产业组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为成都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提供部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近两年美国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大规模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制造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制造国和出口国,然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风险和弊端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愈发的凸显了出来。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市场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和增强贸易保护争端解决能力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离岸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岸软件外包是继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之后,新兴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表现。由于我国在国内市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当今国际软件外包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外包成为企业和产业关注的重点。外包市场集中、软件企业竞争力弱、承包业务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等是我国离岸软件外包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应在市场、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提高本国软件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当前的中国已经为跨围公司的转型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与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子  丽华 《金卡工程》2006,10(6):17-18
一方面,中国内地消费的集成电路80%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内地生产的集成电路的80%却要跑到境外找市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这是怎么了? 大唐电信总工程师魏少军给出的答案是“不匹配”,即自家产的芯片与自家市场的需要“不对板”。“80%进口,说明中国大制造所需的芯片国内提供不了; 80%出口,则说明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无力到制造代工企业那里下单 (量不够),致使后者只能到境外找买家。”  相似文献   

20.
徐子福 《中国外汇》2019,(22):38-40
自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两国双边贸易呈不断萎缩之势。随着美国将进口需求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倾斜,更引发了对国内产业转移的担优。通过梳理2015年以来浙江对外投资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当前浙江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东南亚新设投资提速;规避关税壁垒而非成本驱动成首要原因;中小型企业正在取代大型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主要力量。结合浙江外贸出口特征,短期来看,浙江产业转移有“近忧”,局部行业和地区有集中转移苗头;但长期来看并无“远虑”,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结构,凸显了浙江出口的韧性,产业转移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