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叠加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我国制造业转移、升级的动机有所增强,并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以制造业转移的微观调查为切入点,以世界银行制造业增加值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转移的国别经验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制造业转移是中长期过程且存在短期波动风险,大规模制造业转移需要转入转出国在整体体量、转移规模等方面相匹配;吸引制造业流入的因素包括市场、技术和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流出的因素包括关税税率、产业结构和外部冲击;我国制造业在中长期内将整体呈转出趋势,但更多体现为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同时在转移过程中的部分时段可能出现反复,体现为一定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并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本文试对我国大量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作以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汇》2007,(7):17-17
中国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综合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调控措拖提供了依据;是判断我国整体经济态势的基础性资料,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着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从机理上探究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双向互动关系:近些年我国“双顺差”以及“一顺一逆”的国际收支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相应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又会带来收支结构的变动。2016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战给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带来新的变数,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E-G两步法协整分析、TVP-SV-VAR模型研究各指标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开放条件下“一顺一逆”收支结构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可能导致收支结构朝“一逆一顺”方向变动。对此,提出现阶段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适度进行资本项目开放、保持对内物价水平稳定、加强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的国际收支的规模及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坚力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主要通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这两个账户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泛滥、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美元高估需要贬值(相应表现为人民币相对美元低估从而面临升值压力)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外部不平衡。本文评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简要分析了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认为资本和土地市场扭曲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由于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对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结构及流向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主动地调整目前失衡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应对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大平衡”之一。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议通过主动管理国际收支平衡、管理外汇储备余额、选择合适的国际收支结构、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方式,建立我国长效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逆差 顺差”为特点的美国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美国经常项目很可能会经历趋向平衡的调整过程。由于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对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的行政分割、金融资源结构及流向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主动地调整目前失衡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应对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张倩  伍旭中 《时代金融》2011,(27):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选取我国31省市三次产业1980—2014年增加值构建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和结构非均衡效应。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响应趋势大体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选取我国31省市三次产业1980—2014年增加值构建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和结构非均衡效应。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响应趋势大体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收支平衡是开放经济环境下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国当局的经济政策最终目标之一。本文从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入手,首先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提出了国际收支结构的几种分类,列举了不同类型国际收支结构的特征;然后确定观察的样本国家,进而对其国际收支结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了不同经济背景下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从而得出了一些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尚不能将扩大ODI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国际收支的自我平衡更多地要依靠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内需。2012年,中国"双顺差"结构被打破,并形成以"资本项目逆差"部分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可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未来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呢?O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迅速放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日益增加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高额外汇储备会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和消极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制度因素(强制结售汇制和外汇制度)、根本原因(内外经济失衡)、直接条件(国际收支双顺差)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并对其管理提出了对策: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提高收益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已陆续进入产业成熟期,外商在华投资产生并滞留的巨额利润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对山东省2003-2005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情况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的新特点和各种动因及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留存和利润汇出的监测预警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余旭 《济南金融》2009,(6):30-33
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研究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相互影响的关系中,运用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等新定义的指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进而探讨并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观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收支统计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四大账户之一,也是唯一的外部统计账户,综合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状况,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于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开始建立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但真正意义地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起步于1995年。德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始于二战以后,领先于我国几十年,体系建设较为成熟。本文将从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方法、结构体系、核查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与德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进行比较,由此得出对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已陆续进入产业成熟期,外商在华投资产生并滞留的巨额利润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对山东省2003-2005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情况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的新特点和各种动因及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留存和利润汇出的监测预警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