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出席会议和发表独立意见作为独立董事履职行为的衡量标准,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购买对独立董事履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董责险的购买显著提高了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勤勉度,具体表现为发表独立意见字符数和勤勉字符数更多、投非赞成票的可能性更大;然而董责险的购买对独立董事的参会率则具有负向作用,但该负向作用不会超过勤勉义务的下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参会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而发表独立意见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此外,较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购买董责险对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勤勉度的促进作用更强;较之有独董受处罚经历的上市公司,没有该处罚经历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对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勤勉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的结论是,董责险在激励独立董事有效履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董责险在独立董事群体中的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公司法中,董事对公司负有勤勉义务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理论观点和法律规则。然而,兼涉公司法与证券法的上市公司是董事勤勉义务问题集中体现的领域。在实践与理论中,都有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勤勉责任的诸多争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声誉激励的视角研究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声誉与企业违规行为显著负相关,即高声誉的法律背景独立董事能积极履行监督职能,抑制企业违规行为。第二,细分独立董事职业经历后发现,相比于高声誉理论界法学学者独立董事,高声誉实务界律师独立董事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作用更显著。第三,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法律环境会影响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地区法律环境越完善,高声誉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可得到以下启示:第一,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声誉机制,促使独立董事认真履职,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第二,要加快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选聘制度,综合考察候选人的学历、声誉以及职业经历,聘请与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企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独立董事;第三,要加强法治建设,维护良好市场法律环境,使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促使独立董事切实有效提升企业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韩君彦 《时代金融》2008,(12):112-114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2001年中国证监会决定在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时,虽对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某些规定,却并没有对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及限制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对我国独立董事法律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构建独立董事法律责任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独立董事违反法律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进行分类,构建我国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独立董事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并通过健全独立董事的风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声誉机制以及制定与独立董事制度有关的配套制度等,从而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并逐步解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利用优势侵犯小股东利益的问题,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5.
陈涛 《河北金融》2022,(11):62-64
独立董事制度对改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有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独立董事制度已略有成效。基于对唐山中支辖区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配备不完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足、履职积极性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多样化专业背景独立董事、提升独立董事履职效能、加强激励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创业板330家上市公司数据,从独立董事特征角度分析公司风险。研究发现公司风险受到独立董事年龄、任职公司数量的正向影响,相反受到独立董事任期、学历层次的反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年龄会显著影响公司风险,但本文独立董事样本中年龄最小值为33,已属较为成熟的年纪,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独立董事年龄越小,公司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结果发现,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证券法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新的法律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否会采取选择性披露以规避法律风险,从而抵消新准则实施效果,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方法,从审计师视角对不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形下审计师法律责任判定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披露相关关键审计事项下审计师法律责任最小,因而披露相关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诉讼保护的作用,新报告准则能够敦促审计师为减轻法律责任而勤勉尽责;针对不同报表项目的会计准则弹性差异,审计师感知的法律责任与会计准则弹性的关系并不显著,因而不支持外界对审计师为规避法律责任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的猜疑。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规模、能力、意愿、环境四个维度衡量独立董事监督力,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监督力对盈余稳健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公司治理的改善而增强;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数规模和会计专业能力,薪酬和声誉的影响则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公司的财务舞弊风险,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董事会投票的数据,考察独立董事是否能够识别公司的财务舞弊风险。研究发现,当公司财务舞弊风险较大时,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对董事会的财务相关议案发表异议意见;并且,当独立董事具有更多财务背景或声誉更高时,这一关系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当年财务舞弊风险后,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未来财务舞弊风险更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能够识别公司的财务舞弊风险并发挥监督作用,进而降低公司未来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拓展了相关领域的文献,也增进了我们对独立董事实际投票行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针对独立董事履职过程和效果受到广泛质疑的状况,本文基于对国外独立董事制度变迁以及我国客观环境的分析,将独立董事职责划分为合规性和效益性两个层次,通过问卷调查对现阶段独立董事履职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独立董事履行合规性职责方面表现突出,独董个人风险和保护意识是主要影响因素;独立董事在履行效益性职责方面差强人意,履职效果受企业重视程度和沟通程度影响较大;现阶段独立董事所处客观环境不理想,独立董事与会时间安排以及所需资料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董事会表决前的征询意见和议案修改是独立董事投反对票或弃权票比例低的重要因素;任职企业存在违规风险是独立董事非常规辞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独立董事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独立董事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地,相比负向盈余管理,独立董事薪酬对正向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发现业绩好的公司中,独董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本研究表明,尽管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发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因无法有效抑制该行为的发生,所以会要求不同程度的薪酬水平为其违规隐瞒行为寻求风险补偿,而高公司业绩给独立董事的高薪要求创造了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剧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高校独立董事与股价暴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高校独立董事可以减弱股价暴跌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在市场化程度高和法律环境好的地区更为明显.这说明高校独立董事对于增加公司透明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透明度的角度为高校独立董事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增持或减持股票如何影响股价极端波动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大股东交易强度提升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风险,其影响主要来源于大股东减持而非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权力越小,则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影响越显著;较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独立董事设置能够有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削弱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维护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规制大股东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防范内幕交易,避免大股东集中、大幅、无序减持股票对市场稳定带来冲击;第二,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信息透明度;第三,推动上市公司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优化公司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督机制,以实现对大股东行为的有效制衡和约束。  相似文献   

15.
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对整体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独立董事履职情况探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探索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更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结构洞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的结构洞特征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公司在董事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有助于公司更加迅速地获取并购信息与并购机会,公司拥有结构洞的丰富程度与并购活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越落后的地区,公司结构洞位置对并购行为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本文还进一步对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结构洞位置作用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发现由于独立董事享有弱联结优势,独立董事的结构洞位置对并购的促进作用要强于非独立董事。本文的研究发现丰富了公司并购和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独立董事是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从专业背景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则是近期理论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法律背景独立董事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法律独立董事的主要动因在于咨询,而非监督;当公司有着较多的法律诉讼、股利分配、股权转让以及资产收购等活动时,其更愿意聘请法律独董;当上市公司聘请法律独董时,其比较偏好声誉高和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律独董。进一步研究发现,聘请法律独董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有着较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独立董事专业背景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拓展了法与金融的研究内容,还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者,主动辞职行为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本文2016-2021年发布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康美药业案判决前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及审计师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康美案判决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日前后三天引起的市场反应显著下降了3.9%;在判决公布后,具有信息优势、年轻的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显著,高、低薪酬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地,审计师会关注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及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而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研究表明康美案判决对独立董事及资本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为加强独立董事履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直接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究了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性监督行为的影响,并以银行背景为例,采用2004~2015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行为。本文发现,银行背景独立董事整体上不发挥监督作用,但将其银行背景与企业的股权性质进一步区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后,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作用表现出"同股权性质监督弱、异股权性质监督强"的现象,即在国有企业中,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银行背景独立董事会比其他类型独董更积极地监督与其银行背景股权相异的企业。  相似文献   

20.
"二元化"职能观认为,独立董事兼具资源支持与监督职能。以2004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选聘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动机以及"二元"职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谋求政治关联的民营样本选聘的行政背景独立董事,资源支持职能较为明显,但监督职能有限;控制权归属不同,政府干预的动机不一,国有企业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履职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中央直属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明显,但监督效应有限;地方政府控制国有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显著增加,监督职能显著降低,政企共谋动机得以验证;国资委控制样本中行政背景独立董事的资源效应并不明显,但其监督职能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