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资本论》的性质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曾先后形成了科学、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事实上,无论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前提、资本的历史还原及人类“历史之谜”的发生机制来看,《资本论》的性质都是一种揭示人存在真相的历史现象学,它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根本解答,而这种解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从企业理论的发展史来考察,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演化经济学等三个阶段.从中国“道”哲学来观察,企业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注重“阳”——“有形”资源和“实体资本”,进而发展为注重“阴”——“无形”资源和“虚拟资本”的阶段,最后达到“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结合,“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相结合,强调“阴阳和合”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显示了把企业中“有形”资源、“实体资本”与“无形”资源、“虚拟资本”结合起来分析考察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现,也越来越接近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哲学语法”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试图从后期维特根斯坦与此相关的论述出发,一方面解说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语法”“生活形式”等重要概念的含义,一方面藉此进一步探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下午,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江南论坛杂志社联合召开了无锡市社会科学界“香港回归”学术座谈会”。会议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伟大意义、小平同志对香港回归的巨大历史贡献、全国人民都要学习和遵守香港基本法、香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无锡、苏南和香港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各个侧面进行了座谈。市委常委、社科联主席宗菊如在会上作了学术性发言,并提出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持对经验生活的现实关切,注重“工具合理性”的实用研究,尊重现代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态度,坚守自由平等的现代民主社会信念和追求自由个人的价值理想,是“哈佛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理念,也是对“美国精神”长期产生主导性影响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罗蒂以他的“后哲学文化”理论而闻名遐迩。相对而言,“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才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后哲学文化”的理论前提、特征描述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后哲学文化”的理论框架,认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既有其时代眼光,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延安哲学界对“力行哲学”的批判为中心,重点分析了延安哲学界和“力行哲学”的提倡者在哲学方法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内含的政治意义.并在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利之分析的对照下,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物论”思想的阐发,进而由此来探索中国共产革命的内在逻辑.为了加强分析的历史性,本文还特别呈现了二三十年代新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中国认识”的转变.正是这新的“中国认识”的转变构成了延安哲学界理论批判工作的最有机的前史和准备.  相似文献   

9.
寇鸿顺 《经济师》2006,1(5):26-28
文章认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理论本身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全体社会成员,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历史的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体现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辨证统一,充满唯物辨证法思想;坚持科学的生产力论,意识形态论,历史主体论,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客观而科学对待马克思、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过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来。世界范围的市场逐步形成和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一宝贵的理论资源。不过。与实践提出的迫切需要相比。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贯穿马克思一生思想探索历程的“世界历史”思想尚缺少深入的系统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区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他说,佛教中有些宗派,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思想不发生接触。比如由唐代高僧玄奘(596~664年)从印度引进中国的相宗就是这样,所以,它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它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缸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任续红 《经济师》2003,(4):286-286
一、建立“不争善胜”的“竞优”观念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将成为历史 ,企业在“不论大小 ,优者为先”的市场机制面前 ,必须确立新的经营哲学 ,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 ,拓展自己的战略生存空间。为此 ,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创造市场、不争善胜”的经营哲学 ,用以推进企业发展的实现。实践证明 ,那些能拥有最大市场份额的企业 ,多为不断创造市场的企业 ,在这些企业面前 ,市场不是一个常数 ,而是一个变数 :市场不在于一时占有 ,而在于不断开发。有作为的企业 ,总是善于把握机遇 ,不断发现和拓展市场空间的企业。松下幸之助就曾说过 :“当今市场竞…  相似文献   

15.
徐戬 《开放时代》2012,(11):54-71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九一八”的世界历史意义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九一八”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点,而且与现代中国奠定国基的历程息息相关.本文尝试重新理解作为世界史事件的“九一八”,揭示中日战争对共和国政治品质的深远影响.深入分析战后日本的历史衍变,即可发现“大日本帝国”名亡实存,自晚清直至当下,它始终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为了看清战后格局的实质,本文论述了美国对日本的“教育”,以此折射出百年来中日问题背后的现代性危机.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马基雅维利式的“教育”,导致日本一再罔顾道义.只有对日本进行“再文明化”,才能真正避免“大日本帝国”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6.
1.“本体论”(Ontology)指的是“实体性质有关的形而上学部分”,或“事物的本质、精髓和要素”。按照这一定义,简单地说,“历史本体”就是历史究竟是什么?它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究竟怎样?虽然“历史本体”的命题相当枯燥,并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但它却在更为本源的意义上,居于历史方法论(并非治史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哲学的“创造性“:重谈德国古典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它处于“创始”、“创造”—“创世”的地位,哲学思考“绝对的开端”。德国古典哲学对价值观念和道德律令的研究,凸显了理性的“能动性”或“创造者”的功能,为哲学思考寻到真正属于它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罗雄飞 《生产力研究》2006,3(12):8-10,118
深刻领会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思想,需要哲学理论创新。马克思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性转换,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并不彻底,其认识论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通过发掘邓小平“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哲学意蕴,有助于我们在继承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四元结构的哲学模式,从而促进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创新。这有利于加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天籁”一词为章太炎和刘师培展开哲学话语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基础.章太炎和刘师培作为晚清汉学大师,尤其在“小学”方面的造诣极高,持论也有相似之处.本文试图沿着他们“小学”研究的路径诠释其与《庄子·齐物论》有关的哲学思想,指出貌似相像的二人思想中存在的重要区别,从而阐明他们各自的学术进路所显示的两种哲学路途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黄杨 《时代经贸》2011,(6):35-36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巴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表述,实际上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双重范式。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有一个范武。哲学基本问题的唯一范武是“精神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范式不能随便改变与替换。“思维卸存在。不能置换“精神和自然”范式;“意识和物质”不能等同“精神和自然”范武;“主体和客体”不能替代“精种和自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