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学诚  罗曰镁 《现代企业》2005,(3):11-11,10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或其代理者一董事)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营者可能做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现状决定了其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问题更为严重。因此,笔者试图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寻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制度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除了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外,就是要形成对经营权代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经常讨论到的一个经济对策问题是委托代理问题。众所周知,国家代表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资产的委托人,委托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代理经营国有资产,从而双方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都有独立的利益,他们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委托人应当如何采取对策,防止代理人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和基本模型为基础,探讨了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与一般模型的不同之处。然后从企业制度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国有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现有的成本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企业均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据此,有学者认为产权问题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不同于西方企业或私有制社会企业,严格地说是"再委托-再代理"问题.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中应首先着力解决"再委托-再代理"问题,使之转化为一般性的委托-代理问题,只有这样西方国家有关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为我所用.如何实现"再委托-再代理"向委托-代理的转化呢?笔者认为,产权改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正>一、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问题首先,国家作为委托人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理人,这时国资委是代理人。而在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下极容易发生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求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即道德风险。而国家采取这种层层委托-代理的管理模式又加大了这种道德风险的概率。具体是,在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7.
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股权激励机制是应对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方式.适宜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股东与经营者利益一体化,从而避免委托-代理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以国有企业青岛海尔为例,分析了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过程及相应时期的财务数据状况.从财务数据来看,青岛海尔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协调了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利益,客观上使得公司全体有动力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了净利润的增长.同时增加了公司资本,使得经营营运资本充足,保证了偿债能力,降低了风险,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产权改革是解决国有企业诸多难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西方企业均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这一事实,就得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不是推进产权改革,而是要着力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结论是欠慎重的。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安排既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严重与复杂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着政企不分或难分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只能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入手,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9.
国资管理中多级委托代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委托代理制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部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不过中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有着其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客观上使得中国国有资产的管理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种现象 ,人们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产权不明晰、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不善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大量存在着中间代理人 ,没有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间代理人使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有别于西方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 :(1)中间代理人的存在使国企委托代理链繁长复杂 ,形成了再委托再代理关系。在再委托再代理关系中 ,终级委托人与企业经营者 (终级代理人 …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革,从1979年迄今已30年,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有模糊之处。无论是着眼于解决国企体制和机制不活的问题,还是着眼于解决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问题,国企都必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姚莉 《价值工程》2010,29(31):58-59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国企改革是关系到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文章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产权问题、定位问题、管理问题、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强调,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家对国企改革逐步的强调了国企改革的步骤方针,可见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即通过改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实现国有费产的保值增值.文中以国有企业改制企业目前的现状为主线,浅析现代企业制度的落实与前景,并对改制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目前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较为普遍的现状,在我国以审计全覆盖为战略目标的大环境下,综合运用行为经济学及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国家审计监督抑制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有限理性理论分析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动机,进而运用演化博弈论构建国家审计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并以央企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出影响国家审计部门及国有企业双方策略选择的有效因素,最后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的结果及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提出国家审计监督策略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资本市场,其诞生与发展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资本退出工作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综合各级、各地法规与规章的表述,对产权交易市场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产权交易市场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并以此为出发点,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地方排污权、金融类产权、农村综合产权和文化产权的交易等方面,就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创新渠道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在我国国有企业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国有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不但影响自身形象,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将国有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社会公众履行投资责任(由政府代为履行)界定为国有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心理契约。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情况对此心理契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国有企业环境责任意识、重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等加强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小敏 《价值工程》2011,30(4):9-10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三十年了,当中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当然也不乏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涉及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步履维艰;国有企业改革更是问题重重,等等;这是否说明我们在国企改革当中走了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国企改革方面的产权制度创新行为的阐释,从中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误区。  相似文献   

18.
石雅静 《价值工程》2021,40(2):77-78
国企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但经营效率不高增值效果不明显。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高经营效率和增加企业价值?研究发现:只“混”不“合”、只“混”不“改”的国企改革,不但不能提高投资效率,而且降低筹资效率,毁损企业价值;既“混”又“合”、既“混”又“改”,“混”、“合”与“改”的有机统一的国企改革,既能提高投资效率,又能提高筹资效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研究结论以期对国企混改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诊断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上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形似而神不似,形备而实不至",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道难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加快企业产权结构调整,规范董事会制度建设,理顺"新三会"与"老三会"及经理层的关系,严格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及其取得的效果,讨论了不同国企改革路径对中国国企改革效率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09年间在深沪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A股的所有终极控制人为国有股东的公司为初始样本,使用企业员工冗余率作为衡量企业政策性负担的代表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产权改革可以通过降低政策性负担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进一步检验发现:对垄断性行业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效率大于竞争性行业国企的改革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