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美国大规模页岩气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保障,增加了就业及政府收入,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除源于能源供应紧张外,还有政府鼓励开发非常规能源以及页岩气开发技术日臻完善。水力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但存在水资源被过度使用、地下水及环境被污染及人工诱发地震等潜在风险。美国页岩气持续稳定发展也面临气田产量衰减和公司盈利能力等问题。目前,为缓解天然气紧缺,欧洲也在考虑开发页岩气,但美国页岩油气爆发式发展的成功有许多是美国自身的因素,其他国家要照搬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张前荣 《发展研究》2013,(10):71-74
近年来,美国加快了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开发,页岩气的开发不仅改变了美国国内天然气供需结构,对全球拥有页岩气资源的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我国页岩气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低,但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有望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已进入国家能源战略视野.因此,页岩气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我国应积极借鉴美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模式和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美国通过页岩气等替代能源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能源新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并提出“能源独立”的战略构想.中国同样是全球页岩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与常规油气资源比较,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有三高的特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由于中国页岩气地质构造复杂、页岩气开采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天然气现存体制和定价机制等阻碍了中国页岩气的开发.中国不能盲目照搬美国模式,而应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页岩气开发.  相似文献   

4.
王芳 《经济》2012,(12):138-141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天然气第一大的资源国和生产国,从进口国变为准出口国.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也有其必然的要素,而国内企业要实现页岩气的成功开发还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能否拷贝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就看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王芳 《经济》2012,(12):136-138
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清洁、高效的天然气—一页岩气,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一个能源词汇,它具有自生自储、分布广、生产周期长等特点.目前,页岩气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异军突起,形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页岩气资源大国和地区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页岩气资源大国,加快发展页岩气,对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势必对我国未来能源产业格局及能源价格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面临技术不成熟、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成本大、利用率低及产权不明确等问题。应从促进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提高、加大对页岩气产业的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放开市场竞争、鼓励民企进入、加强监管和协调、规范页岩气产业发展、建立管网公司、页岩气运输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页岩气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芳 《经济月刊》2012,(12):138-141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天然气第一大的资源国和生产国,从进口国变为准出口国。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也有其必然的要素,而国内企业要实现页岩气的成功开发还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能否拷贝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就看怎么办。 页岩气开发的热潮世界各国对于煤、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的不断攀升,能源压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誉为“一百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地缘政治都已产生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将日趋明显。对中国而言,“页岩气革命”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挑战。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加速发展我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势在必行。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琦 《经济导刊》2013,(11):16-16
<正>页岩气第三次招标即将启动,意图像美国一样通过页岩气改变能源格局的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面临着成本高、风险大等诸多考验中国页岩气市场目前80%的资源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手中,投资门槛高、回收期长、不具备话语权等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的意愿。但是《页岩气产业政策》的出台,似乎扫清了一些行业的阴霾。央企竞赛页岩气近日,国际能源署(IEA)首次在中国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页岩气以其丰富的蕴藏和快速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能源体系,使得传统能源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页岩气开始对全球石油供需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关注。通过对石油市场的分析可以判断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低碳经济战略发展机遇的推动力,成为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保持繁荣的重要力量,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去工业化"发展道路,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法案以刺激制造业发展,兴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增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的繁荣之路。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旧金山湾区为重振制造业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当前形势,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面向内需及亚洲市场,继续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加大先进制造领域投入,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踪研究页岩气开采工艺和技术,谨慎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引致需求日益增加,国内的能源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依赖能源进口且逐年增加的态势尤为明显。而与我国有着地缘优势的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较丰富,随着里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发现,其油气资源储量更是逐年增加。这对能源消耗大国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中哈两国企业进行能源合作开发利用,不但可行且需要加快推进。本文以我国能源需求现状、哈萨克斯坦能源物质条件为基础,分析了中哈两国企业合作开发利用现状、优劣势,分别从中方和哈方寻找制约两国企业能源合作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该研究主要为为两国合作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s, the U.S.A. natural gas market has seen enormous changes. The expectations of abundant supply of shale gas and the slow U.S.A. economic recovery have pushed gas prices below US$ 4 MMBtu. Although shale gas is a new promising source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investors face uncertain investment pla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risk premium by comparing behaviour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nge point in agents risk perception. Unlike tradition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risk premium, we use the parametric, two-factor model of Schwartz and Smith (2000) to evaluate the implied risk premium term structure from futures prices traded on 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NYMEX). We compare our findings with other empirical results and find that the change point l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ow-price regime. When we compar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nge point, we observe that the risk premium changed, not only in sign, but also in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然气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天然气产业链涉及上游勘探开发、中游运输储存、下游销售利用,协调一致是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基于此,构建基于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技术创新支撑与管理创新保障的天然气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资源、管网、市场高度集中的川渝地区为例分析模式实践应用,在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安全保供、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从而提出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发挥央企职能,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基本方向前提下,资源与市场重合区域实行一体化运营是最佳选择,有助于降低全产业链供应成本、对加快页岩气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20年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深化的阶段,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与能源安全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中国未来的巨大能源需求,中国急需积极融入全球能源合作舞台,积极参与构建新的国际能源体系。同时,要有一套面对全球性问题的综合性能源战略,要把能源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具体地说,首先解决能源问题要采取多元化战略,尤其重视周边资源国家;其次要陆路和海洋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另外还要从贸易、投资到金融手段三者并举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6.
A decade ago, peak oil was widely discussed. By early 2015, U.S. oil production reached 9.7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 figure not seen since the nation’s previous peak production in 1971.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U.S. production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shale oil revolution. It is often alleged that the shale oil revolution was the resul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particularly horizontal drilling and frack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production, but such change involved much more than horizontal drilling and fracki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shale oil revolution. Besides market changes, new mechanisms of financing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were facilitated by low interest rates and quantitative easing. The political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s changed as well. We investigate the peculiar intera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technology in the shale oil industry between 2010 and 2015.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由于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现在开发能源资源对未来使用者福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影响。本文采用ElSerafy的使用者成本法对中国油气资源耗减的估计结果说明,在近几年加快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中国油气资源耗减的成本在快速增加。征收资源开采税可以反映资源的耗减成本,纠正目前能源资源价值低估和能源价格扭曲,使价格能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CGE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对油气开采行业征收20%以下的资源税,宏观经济负面影响并不大,但它顾及稀缺性资源耗减问题对后代福利的影响,从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气资源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以中俄原油管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范围内争夺油气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能源供给安全等诸多问题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俄罗斯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则是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两国进行油气资源合作具有先天的优势,符合双方的战略利益。但中俄双方油气合作的过程并不顺利,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两国不同的政策措施,一直影响着中俄双方的油气合作。在分析国际油气资源合作问题时,本文采用了演化博弈的方法来建立模型,以中俄原油管道为例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要想使合作成功,除了国家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积极的促进因素外,约束机制、违约责任、惩罚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与双方的合作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ong-run trends of shale gas and shale oil productions by applying univariate and panel Lagrange Multiplier (LM), GARCH-based, and PANICCA unit root tests to discover the mean-reverting behaviors. We employ monthly data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6 of shale gas withdrawals and shale oil productions in the U.S. The empirical results both on specific state/oil well and panel data show that most structural breaks emerge around 2007–2011, during which shale energy was massively produced in the U.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nergy shock occurred.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most external shocks are transitory and the trends soon converge, and that cross-state/well factors have greater potential as temporary shocks than the state-specific/well-particular components. For robust analysis, we conduct additional LM tests of natural gas and crude oil productions for a comparison with the unconventional shale energy. The unit root test of Narayan and Popp (2010) on shale gas and shale oil productions help us to find more stationary evidence. Overall, we present powerful findings of the mean-reversion property and propose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authorities and market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