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综合分析南通市的历史发展、城市景观特色及总体城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特色风貌引导、城市开敞空间引导和城市景观要素引导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以保护和延续"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特色风貌,突出和强化"山水城市"、"滨江城市"特色景观的构成要素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的南通市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会计有其固有属性和决定因素,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角度、不同研究者去考察会得出不同结论。从产权理论视角来考察,会计本质是以企业财产权利为基础的各种契约集合体。在现实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由"会计契约"构成,会计工作的任何秩序均来源于契约,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研究会计契约有利于拓展会计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制定更加科学的会计准则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把传统的偏重于信息科学和管理学视角的信息系统构建研究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动力学领域,拓展了信息系统构建的理论视野,在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符号行为理论和顾客参与理论,以虚拟社区为研究平台,以其成员为研究对象,以符号行为为切入口,从符号行为视角剖析企业产品和信息系统产品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城市建模逐步介入到城市发展公共决策领域已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学界和城市建模学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60多年来大规模城市建模在西方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作为辅助政策工具的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时间轴为基础并立足于"建模理论—政策工具—多元主体"三个视角,对大规模城市建模辅助城市发展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起源、应用领域和代表观点的阐述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尚静 《民营科技》2011,(11):321-321
城市风貌规划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城市风貌中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城市风貌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对城市风貌各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空间组合,提出风貌建设和整治的目标和方法,以形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和谐、生活尺度宜人、视觉景观优美、协调统一的城市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6.
城市风貌规划是通过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挖掘,从而引导城市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的一项专项规划.本文从整体的城市设计角度对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区风貌规划为例,介绍了风貌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7.
"最优城市规模"问题一直是城市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最近二十年国内外最优城市规模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发现,研究视角大体上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城市增长视角、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国民福利视角和可持续发展视角等六大类。最优城市规模问题后续研究的主攻方向主要集中在:注重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和国民福利视角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聚焦最优城市规模决定机理、外部效应、管控路径等理论问题研究;重视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世界典型国家根据国家征信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的不同,通过金融征信与城市管理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借鉴意义的城市管理领域信用建设经验和成果。颇具代表性的城市管理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公私混合征信+城市秩序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私营征信+居民个人自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征信+公序良俗建设”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征信+城市精细管理”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信用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从国家征信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领域信用应用三个维度对不同国家的经验进行梳理、对比和总结,以期为我国城市管理信用建设提供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城市的时空张力在共生中承载了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如何在城市空间中体现时间特色,是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对"历时、共时"等时空关系理论的系统梳理,建构了"时间哲学→时间思想→时空性状→时空关系理论→时空语境"的研究路径,并在中国传统时间哲学的视角下对历史城市时空关系进一步解读,提出"时"以时空锚固的意识形态指导城市营建、协调人地关系;"生"与"逝"则分别以"通""融"之道、"物""理"之殁促使城市结构持续更新,分别体现了时空的同构性、延展性和终结性。因此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需要因"时"立形、重构时空格局,并于简易之"生"与物"逝"意留的文化背景下梳理中心、边界节点、路径等空间转译方式提炼记忆、精神、文脉、刊象等。城市文化内核。在中西方哲学的交叉视角下,历史城市保护与建设内生与外成、知行与认识、道义与伦理的辩证研究,为国内外历史保护价值观念的差异提供解释,也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物流视角研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内部空间,在对相关的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地理学及物流管理学等领域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现代物流放松了原有城市空间理论"到最近处购买"的前提假设,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传统销售渠道已被改变。作者认为应从基于现代物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研究、基于物流园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批发市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1.
国际遗产保护领域近年来提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概念,旨在面对愈加严重的开发建设压力,为城市遗产保护和管理寻求更加动态、多样的指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以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对浙北地区以运河聚落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内涵解析和整体性保护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信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内涵经历了从伦理信用到经济信用再到社会信用的演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信用建设需要在社会信用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聚焦城市管理的具体领域。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信用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信用对城市社会系统作用机制的整体性认识。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管理信用建设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中西方视角对信用、社会信用、城市管理信用的内涵和演进进行归纳,并对相关研究的进展、趋势和热点进行评述,以期为我国城市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动态视角和国际视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方理论:城市空间发展的再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理论(Sense of Place)在城市与景观空间规划与发展领域中,代表着对环境研究的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代表着当代城市与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新视野。地方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感知、认知和记忆关联,是一种空间的再生产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地方理论为本体,探讨地方理论的本质内涵、构成体系及解构城市空间再生的方法论维度,如地方实践模式、地方再现模式、再现地方模式以及地方理论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区位活化观、设计活化观、遗产活化观、形态活化观、产业活化观等再生设计策略,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体系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邱冰  张帆 《城市问题》2013,(1):51-55
通过分析绿地在织补城市景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维护和延续城市风貌为出发点,建构以绿地为介质的城市景观织补运作机制。归纳出"基质"、"隔离"和"背景"三种适用于多尺度下景观织补的模型,并结合绿地规划设计的流程与特点制定了三种模型的实际运用策略与方法,实现以一种低价而高效的方式织补城市景观片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演进经济学视角解读城市形成原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经济学演进变迁的视角,梳理不同时期经济学家对城市形成原因的不同解说,可以内在统一地解释城市的形成规律,也能给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迎来了新生。本文选取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串城街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再生性保护方法,以"保留历史文化要素——重塑历史文化脉络——植入现代商业功能"为脉络,并以控制建筑风貌、建筑颜色、建筑高度为依托,最终重现历史街区,达到历史街区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体量的快速成长,拉萨市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发生巨大改变.城市的特色风貌和文化景观本底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冲击.拉萨是世界知名的中华藏文化承载地,原有旧城地区的独特城市结构阐释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拉萨形象.通过对比中华藏文化与中华汉文化的差异性,围绕旧城地区结构的起源和特色,认知拉萨旧城地区城市结构特点.同时结合文化视角重新建构"河谷轴带、中心多廓、分层山水、绿色多廊"的总体布局、延续城市特色风貌、保护高原自然环境和城市历史文化.并在总的结构导引下针对空间场所进行系统性整理修复,从而更好地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特色风貌以及宜居生活等方面进行结构性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城市文化 每一个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中都有不同的文化风貌,它反映的是历史足迹,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延续,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城市文化是在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聚居文化,它由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和城市建筑形态所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正由追求经济效益的空间增长转向追求城市质量的空间治理,迫切需要适合于我国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与空间治理的理论和方法。城市政治地理研究在经典政治地理学基础上,吸收多学科对"城市政治"和"城市空间"的研究,通过聚焦于"权力"、"空间"与"城市"三个核心要素,以城市政治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空间与城市政治或权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和过程,从而指向城市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不充分,以更好发挥城市政府在城市空间治理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一些大城市逐渐表现出郊区化特征。本文以城市郊区化为背景,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市场转型期间,政府分权、土地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基础;以转型为切入点,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的政府企业性开发、竞争和再分配模式成为导致城市郊区化产生的主要动力机制;最后分析了新自由主义视角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的空间特征和负面影响,试图从新的视角揭示中国城市郊区化更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