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小倩 《当代经济》2016,(20):14-15
股票市场有效性是指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反映的有效化程度,如果所有股票价格都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股市即达到了有效状态.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股市成熟程度的表现,根据有效性程度,其可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基于此,本文通过抽取上海股市中的3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判别上海股市是否已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  相似文献   

2.
韩丹 《经济问题》2008,(6):33-35
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股市融资的产业分布特点,采用14个工业部门1994~200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并在RZ模型的基础上来定量分析股市融资对我国各个行业增加值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融资对产业增长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有效的择优选择机制,因此,文章提出股票市场应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选择机制,实现股市融资的产业结构与整个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尚未达到弱式有效,尽管它们的有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我们还发现,A股市场比B股市场有效性相对更高,但没有系统的证据显示沪深股市谁的有效性更高.与大部分研究中国股市有效性的文献不同,我们采用的检验方法适合高频金融数据的特点(如允许任意形式的波动聚类的存在),因而结论更有说服力.这些实证结果,对于中国股市中股票收益的预测、资本资产定价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市场有效性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为基础,选取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ADF检验和事件研究法,检验了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论表明,所选取样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全部满足随机游走模型,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达到弱势有效,但市场价格对红利消息并没有做出合理的反应,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可见,内部信息对于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仍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作用的发挥程度依赖于其有效性的高低,而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更多的表现为一个实证问题,即通过构造模型检验其是否有效.通过对金砖国家股票市场有效性进行实证比较研究,采用单位根检验、游程检验等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金砖国家中的中国、巴西、南非的股票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而俄罗斯和印度的股票市场则是完全无效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票市场已成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主力军,它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球化进程.然而随着股市泡沫的日益凸显,非理性繁荣的股票市场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本文试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结合在我国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泡沫产生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央行应对资产泡沫所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分析了货币政策干预对股市泡沫的影响,并进一步论述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干预股市泡沫.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股市表现出浓烈的投机氛围,"泡沫"现象日益严重,使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繁荣.这非理性繁荣状况用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知识难以解释.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对股市与投资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图揭示造成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股市非理性繁荣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治理我国股票市场的措施是完善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尚未达到弱式有效,尽管它们的有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我们还发现,A股市场比B股市场有效性相对更高,但没有系统的证据显示沪深股市谁的有效性更高。与大部分研究中国股市有效性的文献不同,我们采用的检验方法适合高频金融数据的特点(如允许任意形式的波动聚类的存在),因而结论更有说服力。这些实证结果,对于中国股市中股票收益的预测、资本资产定价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只有不到15年的历史.我国股市的价值并不总是与CDP的增长相一致,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学者之间也有着相当大的争论.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状况,中短期内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宏观因素应该包括GDP增长因素,货币供应量增长因素,制度改革因素,以及预期方式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能够很好的解释近年来我国的股市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LSTAR-GARCH模型描述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真实数据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滚动分析进行样本外预测,通过对比真实数据生成过程与鞅假设下的预测效果,对中国股市的弱式有效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05年4月29日股改之初,沪深股市均非弱式有效市场,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后,深圳股市有效性增强,逐渐达到弱式有效市场,但上海股市至今仍未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同时,经济意义上的证据也支持这一结论,股指期货推出后,深证成指套利的可能性很小,但上证指数套利的空间依旧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股票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较来看,我国股市的信息透明度比较低,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个体投资者众多.这些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增长.文章从羊群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股市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市场有效理论对我国股市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木 《财经科学》2001,(2):75-78
股票市场是否有效是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根据对深沪股市1995年以检验表明,我国股市基本呈弱式有效市场。同时,运用市场有效理论有助于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对股市的监管,也不利于我国股市发展中对机构投资的培育以及对个人投资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股市公开、公平和股市资金分配效率的重要标志。1965年法玛(E.Fame)发表题为“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一文,定义了三种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弱式效率、半强式效率和强式效率。此后,威斯特、惕尼克(West&Tinic,1976)和简森(Jensen,1978)分别对股票市场效率进行了论述。中国开展股票市场效率研究主要是从1994年开始的,并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波动性是股票市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一个成熟稳定的股票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波动性.我国股市至成立以来,股价一直处于异常波动之中.本文借鉴ARCH簇来分析我国股票波动性的特征,发现中国股市确实存在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颖 《经济师》2005,(12):124-124,126
文章首先从我国股票融资规模性和融资区域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股市并未达到预期理想的融资效果。其次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通过波动性分析显示其相关性不明显。最后,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提出可持续融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股票市场视作一个非线性系统,从而利用非线性科学的方法来讨论股票市场状态的分类,由此将主流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与金融领域针对"异象"所发展的理论成果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同时,在股市状态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市场假说,进一步给出了股市状态演化的轨迹,并给出了股市状态演化的定性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1—2015年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高送转公告的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市场反应研究。通过对异常收益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并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为正;不论是在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高送转公告均能带来显著的正的异常收益。除此之外,文章还发现了信息泄露现象在我国股市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是弱式有效的吗——基于一种新方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灯塔  洪永淼 《经济学》2003,3(1):97-124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尚未达到弱式有效,尽管它们的有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我们还发现,A股市场比B股市场有效性相对更高,但没有系统的证据显示沪深股市谁的有效性更高。与大部分研究中国股市有效性的文献不同,我们采用的检验方法适合高频金融数据的特点(如允许任意形式的波动聚类的存在),因而结论更有说服力。这些实证结果,对于中国股市中股票收益的预测、资本资产定价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论证了公平与信任分别对投资者投资决策和市场机制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有效运行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西方公平与信任理论,总结出对股票市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观点,并结合我国股市实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提出了对我国股票市场改革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股票市场瞬息万变,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也存在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剖析,描述了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阶段性背离"的现象,并列举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得出宏观经济与我国股指波动阶段性背离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阶段性背离"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