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城市用地增长是城市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现状,按照城市职能结构将重庆各城市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三个等级;采用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对不同等级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用地增长划分为严重过快型、过快型、合理型、不足型、严重不足型等五种基本类型;采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城市新增用地效益指数,对不同等级城市的用地增长效益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用地增长效益划分为高荷载负效益递增及递减型、低荷载负效益递增及递减型、低荷载正效益递增及递减型、高荷载正效益递增及递减型等八种基本类型;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用地理性增长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促进城市理性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的趋势特征,并从京津冀区域整体角度,针对"十二五"时期可能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从加快经济转型入手,打造"多轮驱动力",构筑区域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加权人均GD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种可选择的计量方法,将“物”和“人”的因素定向加权到人均GDP分布的核密度估计中。同时在对城市的实证中,将我国城市划分为5个不同的人均GDP分布区域分别进行估计,发现至1989年以来,贫穷区域在减少,但出现反弹,摆脱贫穷区域没有明显增长趋势,走向富裕区域年平均增长速度0.19%,比较富裕区域年平均增长6%,富裕区域年平均增长速度7.6%。按现有的速度增长估计,2010年富裕区域增加到10%,而走向富裕区域将增加到53.8%,庞大的走向富裕阶层形成社会的稳定区域,尽管城市区域基尼系数已达0.45进入警戒线。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变,区域一体化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域一体化能否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值得关注。论文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随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第二,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具有异质性,这一促进作用与城市规模正向相关;第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区域一体化能够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生产率提升和要素分配效率提升三个维度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NDDF)的修正Metafrontier超效率模型对中国278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LPI)相结合,分析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结构特征及其模式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效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资源节约”效率相较于“环境友好”效率增长更快。从变量分解看,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节约是“资源节约”效率改善的贡献主体,而工业废水与二氧化硫排放对“环境友好”效率改善的贡献大体相当。从动力来源看,区域技术追赶是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主要驱动力,而区域管理效率产生了抑制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改善动力来源及其动态演化模式差异,进而为精准提升不同城市的生态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这一新阶段从经济起飞的二阶段、速度变化的二阶段、产业发展的二阶段、需求增长的二阶段、比较优势的二阶段、城市发展的二阶段和改革的二阶段等7个方面来看,分别有以下特征:一是我国进入经济起飞的第二阶段,即进入"增长速度放慢、结构升级加快"的新增长。二是新增长、新发展的特征是增长放慢,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增强,速度不再成为衡量经济成长性的唯一指标。三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来自于最终需求,城镇化、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第二阶段的三大主力。四是在新发展阶段,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投资主导的特征将逐步削弱,最终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五是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增长率在区域间将出现倒差;区域间产业大分工格局开始形成;雁形发展模式为大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战略机遇,新政府在新阶段应更加重视区域发展战略,把区域发展的重点放在大中部地区。六是城市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必须打破现有的过于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走集约化、人口城镇化为中心、通过提高规划的科学化来优化城市结构的新路。七是制度红利是最持久的红利,要通过第二轮改革,创造新的制度红利,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城市增长问题,学术界主要从用地增长动力与规划管制两大领域展开,但其实践效果不明显。在我国政策主导的特殊体制下,忽视城市增长与政策实施的互动关系将会使城市增长研究束之高阁。首先从宏观政策分析入手,以政策收益与城市增长周期现象的新视角,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为载体的周期政策是我国城市增长的周期动力;然后进一步指出,由于政策投放路径单一,城市蔓延逐渐加重,直接或间接滞后了政策收益周期,使得政策调控能力迟缓,进一步促成蔓延增长;最后,提出亟需以政策与用地周期协调规律为核心,加强政策横向协调,完善公服政策,从而引导蔓延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提高政策调控效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服务经济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运用1990-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服务业增长有积极作用,但由过度集聚而带来的负外部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点、构架、动力三个方面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投入产出的关系将这些指标分为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从而运用DEA的方法对大连、沈阳和哈尔滨三个城市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制度和法律建设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城市迅速扩张、重构,城市周边区域成为一种独特的类型,以空间增长、地位强化、功能混合、形态异化为主要特征,是城市规划与管理最棘手的区域.全球城市化理论拓展了城市认识论,指出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功能的扩散,为重新认识城乡二元分界提供了新思路;后郊区化理论关注城市边缘功能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将边缘区作为一个独特空间看...  相似文献   

11.
岳世召 《价值工程》2011,30(23):322-323
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到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进城打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城镇失业率这三个宏观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实地调研和对相关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绍兴县是一个半城市化的典型区,并分析了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景.文章指出,半城市化的行政区不能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以及城市规划体制、土地规划体制等制度的不断制度创新是半城市化地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进入到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而快速城市化与快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成为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土地生产要素的紧缺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最大的"门槛",耕地保护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土地资产的暴涨也引致了房价暴涨等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改革"土地财政"、强化城市增长管理、抑制城市蔓延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dds to recent debates on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private gated developments in Turkey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upper middle classes.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rise of residential gated developments along the Izmir‐Ce?me expressway to highlight how the dialectics between gender, nature and culture are reinforced in these places. The articl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gated developments in this region, suggests that their production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a series of dualism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mobility and fixity, urban public life and gendered domesticity, urban modernity and rural parochialism, polluted city and healthy town.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architects, developers and residents, as well as local‐authority officials in Urla town who sanction these developmen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ets of dualisms form a central aspect of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designed, produced, marketed and inhabited. Taken collectively, these contradictions point broadly to the limits of gated communities in creating stable, adaptable and sustainabl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Turkey and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   

16.
熊军 《价值工程》2010,29(11):233-234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国外有关城市集群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得出在城市集群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行政调控、社会进步以及自组织机制分别扮演着原动力、推动力、支撑力和协同力的角色。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城市集群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中的“成长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集群、综合实力和时间三个要素整合为三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的虚拟成长空间,定义了企业成长场的概念.提出了成长场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和成长势的概念;并从成长场、成长势、成长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成长场的作用机理。将电磁理论中场的概念引申到集群企业中加以衍化,通过对物理场的研究从而更好的阐述集群中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竖向地震力的冲量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地震在地表引起的破坏主要是S波的水平震动,很少考虑地震竖向力的作用。单从考虑地震水平力的作用是不易全面反映震害特征的。提出用冲量法来研究计算竖向地震力,通过对最大竖向地震力分布研究,探讨竖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与破坏,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抗震设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