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相关内容,论文介绍了隐喻和转喻的含义和相关理论,并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指出在英语词汇认知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应充分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关联知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认知学习,加强对词语的隐喻、转喻意义的分析和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的习得。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的意义成因。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存在的基础不是输入激活跨域映射,而是输入激活概念整合空间的认知推理,因此,其新创意义的生成是超字面意义的整合,是空间整合推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概念融合是隐喻意义构建时一个突显的动态心理过程,它体现本体与喻体两概念系统的整合重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隐喻意义构建时干扰概念融合的多个因素,以揭示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4.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是习语意义产生的三种认知机制。在此前的研究中众学者过分强调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作用,而没有给予百科知识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从百科知识角度对英语习语进行分析,论证英语习语意义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与意义构建的关系.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义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隐喻模式在词汇意义的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是语言的意义构建和演化的途径,是理解词汇的新义和多义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7.
历史现在时这一语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时空概念隐喻理论,它反映的是源域“空间”到目标域“时间”上的映射,是空间上的远距离转换成了说话人心理空间上的近距离。从时空概念隐喻的角度来对历史现在时进行隐喻认知分析,就能够合理地解释历史现在时所突现出来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矛盾,并且找到了认知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头/head+N1”类名名复合词认知语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或汉语中很多复合词是由一个基本范畴的单词与另一个单词组合而成。从认知语义学来看,人们是通过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由一个具体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看汉英语言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关于隐喻有指称说、替代说、转移说、变异说、分类说、互动说、语用说、语义说、认知说等等,其中认知说不仅解释了语言现象,而且还解释了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汉语的“上”和“下”,英语的“at”、“on”、“in”为例,具体地从认知角度看汉英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10.
从整合理论看人体量词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汉语中量词的隐喻现象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汉语中人体量词与名词结合时产生的隐喻意义,并借用福科尼尔和特纳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人体部位量词隐喻的理解过程和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概念流利性。概念的词汇化表明学习者可以通过词汇了解目的语的概念系统和概念编码方式,而词汇的隐喻化表明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词汇以及词汇意义拓展背后的隐喻认知机制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增强其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法隐喻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欣雄  王波 《企业家天地》2009,(12):184-185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IF条件分句中will+v的语法意义的隐喻化拓展,对条件分句中will+v的形式和意义的认知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隐喻化现象存在于将来时性的条件分句中。当will+v原有的语法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概念时,will+v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从而使其语法意义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与语音变化和形态变化相比,意义变化更为显著而重要。不仅如此,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思维。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套用语义链的框架,对汉语形容词绿的语义变迁理据和过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人们的概念隐喻映射过程,而且能够把握新词新义的产生脉络。  相似文献   

15.
疾病隐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概念域的语言映射而来,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新闻报刊中与疾病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主要可归纳为战争隐喻、恶魔隐喻和自然灾害隐喻几种。对疾病隐喻表达做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分析,探讨疾病隐喻的认知理据和分布特征,能够为人们认知疾病隐喻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认知主体在体验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范畴、意象图式,并通过隐喻等手段获取意义。整个认知过程强调了体验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用混沌学理论解读认知语言学的这些概念,可以发现原型是范畴中的奇异吸引子;意象图式具有动态开放性;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间具自相似性;意义和语言形式间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它是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的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的感觉。视觉是人类五种感知觉中最高级的一种,视觉隐喻将视觉感知的词汇从单纯的基于身体经验的视觉范畴投射到非视觉的抽象思维范畴,体现了从具体的认知域向抽象的认知域投射。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对比探讨英汉语中视觉隐喻使用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它褒贬不一。虽然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是语言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仍能揭示该理论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和批评。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连贯性、一致性等出发,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更好地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隐喻以人类的感知体验为基础.借助隐喻理论,本文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人生”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隐喻映射的特征聚焦与人生概念特征的多样性共同决定“人生”隐喻具有多源性.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运行及其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经济领域里的抽象概念往往都可通过隐喻概念来再现。本文通过对英汉经济报道语篇中大量实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常见的六种隐喻概念。这些隐喻概念的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间存有的共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受自身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隐喻概念系统的运作中也有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