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也将会是我国接下来宏观经济管理的主攻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本文从消费结构升级视角来理解供给侧改革,通过对消费升级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阐释供给侧改革的缘由,进而说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蔡倩 《现代商业》2020,(10):51-52
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各种改革政策的增加,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经济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供给侧改革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介绍,其次通过对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人资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食品价格及CPI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豆、玉米是受影响最大的粮食品种.进口和期货市场是主要传导渠道。未来10年,国际粮食价格仍具有波动上涨的压力,我国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还会加大。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不仅会对我国CPI产生较大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价格调控政策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国际粮食价格冲击需要有新的政策思路,更多地从供给侧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到供求混合管理的演变,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实施的正负效应等是促使政策演变并相互融合的根本原因。探讨其演变的规律,对我国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道舜 《消费导刊》2013,(12):76-76
本文首先概述了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创新供给模式的政策建议,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实现政府管理与市场化机制的良性平衡控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新态势中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显著,面对当前情况,党中央战略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西方供给理论因强调供给管理被一些学者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基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与内涵,结合西方供给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从时代背景、供需平衡、政策国情、发展目标等方面分析并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差异。因此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有助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政策供给侧管理逐步取代了以往的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会转变成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推动力。文章通过分析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对供给侧改革中的河北省经济创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河北省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略显颓势,GDP增长比例降至两位数以下,增速放缓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国内经济存在着供求关系失衡加剧,需求侧管理作用减弱等问题;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仍有许多弊端,企业财税政策助力不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迫在眉睫。文章旨在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税政策体系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对供给侧改革导向下企业财税政策体系构建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红阳”面包房启示录——巧用市场补缺者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梅 《市场周刊》2004,(6):69-70
企业年金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国家政策方面的也有保险公司自身的问题。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并没有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是供给相对于需求过剩,这主要是由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有很多外来的因素会对目前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影响,使供给和需求曲线移动从而使年金市场发生改变。年金市场的繁荣需要很多相配套的外部环境与政策,而这些环境和政策在我国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所以企业年金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重大经济任务.从理论来源看,宏观经济下需求和供给的双侧逆动是产生经济困难的原因;从各国政策看,供给管理早有得失经验,值得我国正反借鉴;从实践原因分析,需求侧“三驾马车”动力衰减、边际效益降低以及供给侧要素组合结构的量质不优等问题,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改革需要从“五大政策支柱”、五大任务、制度供给、结构调整入手,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供给侧改革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将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现状,促进其持续发展。本文从概述供给侧改革政策内涵入手,以建筑企业为例,分析了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从企业环境、价值链、成本动因和目标成本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政策由需求侧管理向供给侧管理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内容;然后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最后讨论如何保证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保证发挥供给侧的实施对经济结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佩 《商场现代化》2018,(20):147-148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成为我国财税政策改革的导向标,影响着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财税政策的调整。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现行中小企业的主要财税政策、现行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提出建议,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介绍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同时,介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政策措施,并通过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政策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西方供给学派理论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供给创造需求,亦可掣肘需求。过去一年,供给约束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逻辑。当前缺煤限电固然缓解,但“双碳”目标依然坚定不移。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策思路之下,未来的供给约束是否会有所松绑,从而助力稳增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地方分权的程度对公共物品供给和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方分权过度的国家中,中央增加地方性公共物品供给会加重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时,实行中央集权化的国家比分权化的国家有更好的改革效果;改革的效果与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地方分权化的先后次序有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分权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管艳民 《商》2011,(4):81-82
本文在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地方分权的程度对公共物品供给和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方分权过度的国家中,中央增加地方性公共物品供给会加重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时,实行中央集权化的国家比分权化的国家有更好的改革效果;改革的效果与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地方分权化的先后次序有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分权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供应政策与房地产市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着重论述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四种因素,即土地供应总量、土地供应结构,土地供应方式和管理政策。这四种因素均会对房地产市场构成影响。在此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调控,调整的只是房地产供给总量和结构,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正确引导需求和消费。  相似文献   

19.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新常态下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产业政策、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制度和体制改革等内容,涵义比较宽泛。但从政策提出的背景和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要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何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根据特定的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原理认为,使用货币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即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就应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相反,当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应该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的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当总需求不足时,首先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引起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